文藝院團轉企改制煥發生機,簡政放權明晰政府與企業責權利,多部門統籌協調合力啃下“硬骨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持續向縱深邁進,一大批曾經困擾文化發展的體制積弊相繼清除,進一步夯實了文化強國的根基。 在政策的強力支持下,全國2100多家國有文藝院團相繼完成轉企改制,並繼續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國有演藝企業的創新能力、營銷能力、資本運作能力和知識産權經營能力顯著增強。企業化高效靈活的運營管理模式,使許多原本不可能辦成的事變成了現實。北京市曲劇團轉企改制僅僅1年,就從一個無劇場、無排練廳、無辦公地的“三無劇團”轉變成為戲劇市場的弄潮兒。今年前4個月,北京市曲劇團已經完成演出99場,收入654萬元。“時間還沒過半,我們的收入已經達到了去年的一半。”團長孫東興説,“更重要的是要看收入結構,這654萬元裏,商演568萬元,佔到將近九成的收入。”今年北京市曲劇團將註冊成立“北京老舍藝術劇院”,探索國有、社會、職工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經營模式。 文化資源部門行業條塊分割、文化投入交叉並行,重復建設、標準不一、高耗低效的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老大難問題。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需要使改革模式從單兵突進式向統籌協調式轉變。十八大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後,文化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得到加強,“老大難”問題正在被攻克。 2014年3月19日,由文化部、中宣部、中央編辦、中央文明辦、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等21家成員單位組成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組正式成立。協調組組長、文化部部長蔡武説,協調組將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統籌整合各部門力量,密切合作,共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科學發展。目前,協調組正抓緊制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標準,並將在今年下半年召開全體會議研究《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草案,爭取在本屆人大期間推出該法。 近期出臺的一系列文化政策文件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些文件幾乎都是多部門聯合製定下發的,比如《關於支持轉企改制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由中宣部等9部委印發,《關於支持電影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由財政部等7部委印發。以往較少出現在文化領域的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等不斷在類似的政策文件中亮相。 2013年至今,文化部配合國務院審改辦積極推動行政許可項目的取消和下放。在全部13項行政許可項目中,取消3項,下放6項,僅保留4項,取消和下放的項目比例佔69.2%。取消和下放的許可項目大多屬於文化産品的生産、流通環節,或者屬於開展文化活動的資質、資格認定等事項。這些事項是過去20年來文化領域的重點審批項目、主要審批項目,項目“含金量”較高。通過大幅度減少行政許可類項目,文化行政部門改變了近20年來文化市場審批管理的固有模式,進一步激發了文化市場活力。(記者 張賀)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