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公路318國道改造升級續新篇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8-11 15:45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8月11日電(記者 潘旭)從四川雅安直通拉薩,這條路艱險而美麗。建成通車60年來,有著“天路”別稱的川藏公路國道318線,在不斷的改造升級中續寫新篇。

新二郎山隧道承前啟後保暢通

川藏公路318國道風景秀麗,海拔變動劇烈,路線險峻曲折。第一道險關便是海拔3400米的二郎山,這裡雖然有1996年開工修建、全長4716米的二郎山隧道,但是高海拔地區的冰凍及其他災害路況造成的堵車、通行不暢等依舊困擾這一路段。

為此,二郎山新隧道2012年底開始動工。這個隧道主洞長13.4公里,排名國內第三;主洞穿越13條地質斷裂帶,瓦斯、岩溶、涌突水頻頻出現,稱得上西南地區的地質博物館,加上惡劣的氣候條件和脆弱的生態環境,自開工以來施工圖紙已經進行了75次動態調整。目前,隧道開工累計掘進4509米,完成隧道總長13400米的33.6%;項目質量、安全均處於受控狀態。

二郎山新隧道預計將於2017年貫通,2019年整個康定高速竣工通車。屆時,通行時間比現在縮短1個小時。而新隧道海拔降低到了1500米,大大降低了冰凍對行駛帶來的影響。

通麥至105道班段整治改造打通“腸梗塞”

通麥天險是川藏線最險的一段路,在波密縣和八一鎮之間,全長約20公里,平均要走兩個小時左右。這一帶是青藏高原地質運動活躍的典型地段,沿線的山體土質疏鬆,附近遍佈雪山河流,一遇風雨或冰雪融化,泥石流、山體滑坡、冰湖雪山崩塌等各類地質災害頻發,號稱“世界第二泥石流群”,是國道318線的“險中之險”。而不遠處易貢湖2000年因特大山體滑坡發生潰決,造成這一路段曾一度完全癱瘓;作為臨時保通工程的通麥大橋超期服役沿用至今。

為了徹底疏通通麥天險這個“卡脖子”路段,通麥至105道班整治改建工程2012年底全面開工,包括新建通麥特大橋、迫龍溝特大橋以及其餘6座中小型橋梁和4座隧道。通麥路段改造總工程師芮斯瑜説:“通麥特大橋的主塔將會開始鋪設主纜。而迫龍溝特大橋預計今年內完成橋塔施工。目前整個工程完成過半,‘通麥天險’即將成為過去。”

承載藏區經濟繁榮、凝聚民族團結之路

沿著川藏公路318國道一路向西,藏區處處呈現出欣欣向榮、人氣高漲的新氣象;一輛輛挂著全國各地車牌的汽車往來穿梭,詮釋著這條公路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沿途不時可見不畏艱難、騎自行車勇闖高原的人們;路過的城鎮或大或小,臨街建築錯落有致,乾淨整潔的旅社和飯館各種飲食、蔬菜供應豐沛,生活的便利讓人會忽略自己早已深入世界屋脊的深處。

林芝縣魯朗鎮是川藏公路318國道旁一個典型的因路致富的鄉鎮。這個寧靜的小鎮不遠處就是海拔4700多米、大雪紛飛的色季拉山。魯朗鎮鎮長邊巴介紹説,現在全鎮幾乎家家戶戶都開辦了家庭旅館,床位超過1700多個,隨著318國道路況越來越好,來到魯朗鎮下榻的遊客也越來越多,鎮上居民的收入多起來了,家庭旅館的設施也日益完善。目前魯朗鎮正致力於打造成為國際旅遊的知名小鎮,

有著林芝地區“電話第一村”之稱的貢仲村,樹林茂密,尼洋河蜿蜒盤繞,由於交通便利,村民積極外出從事各種生産經營和貨物運輸,201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810.9萬元,人均純收入近1.1萬元,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合作醫療參保率均達到100%。

60年,川藏公路從新生到不斷升級完善,越來越堅實,越走越富裕,隨著未來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的日趨完善和構建,藏區人民小康社會的理想與現實隨著“天路”的延伸已經逐漸交匯、融合……

責任編輯: 傅義洲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