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群眾從有水喝到喝好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8-12 18:33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蘭州8月12日電(記者 屠國璽)“人飲(嘛)工程(著)水上了山,甘露水潤活了心田。清粼粼的泉水引到了家,乾淨衛生又解乏。”8月初,在黃土高坡上的農家院裏,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農民王成科唱起了自編的民歌“花兒”,來表達村莊今年剛剛接通自來水、結束靠天吃水歷史之後的欣喜之情。

這是我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加速推進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生動場景。按照國務院的部署,經過今明兩年努力,要讓所有農村居民都能喝上乾淨的水。目前,水利部和相關部門正在全力推進這一項事關億萬農村居民切身利益的工程,建管並重,努力實現讓群眾“從有水喝到喝好水”。

從靠天吃水到自來水入戶

張家川縣,山大溝深,當地群眾説:“雖然叫張家川,但這裡沒有川,幾乎全部都是山。”這裡也是黃土高坡最乾旱的地方,靠天喝水,幾乎是祖祖輩輩解決飲水的方式。

現年59歲的農民肖克成,是木河鄉高山村黨支部書記。他從6歲開始,和大人一起到山溝裏去接水吃。渾濁的溝水量也不多。為了能讓自家吃上一口水,大半夜就得起來排隊。

上世紀90年代,通過收集雨水到自家地窖裏面,飲水難暫時緩解。但在一些乾旱年份,窖水遠不夠生活所需,他們只能從縣城往山裏面拉水,一方水在縣城就幾元錢,但等到拉到家裏,一方水的成本就達到了幾十元錢。每年群眾的飲水支出超過1000元,成為貧困農民的大支出。

2011年,村莊首次接通自來水。在黃土高坡和溝壑峁梁之間,供水管道被成功鋪設到了農民家門口、廚房裏。中國西部貧困地區的農民,也可以和大城市的人一樣,輕輕擰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就緩緩流出,而一年的飲水支出僅100多元。

據統計,張家川縣已經累計解決了19.5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農村安全飲水通村率達到了100%、入戶率達到了82%。

建管並舉保障群眾長期受益

“三分建、七分管”,張家川縣委書記劉長江介紹説,通過加強水質監測和加強運營管理,保障農村群眾不僅要喝上水,而且要喝上好水。

在水源地水庫邊上,監控攝像頭直接聯通到當地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中心。通過電腦屏幕,工作人員對工程運行實行24小時監控。而在縣水質檢測中心,通過對水源水、凈化水、用戶水、末梢水進行21項指標的檢測檢驗,以確保群眾飲水安全潔凈。

當地對建成的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按照縣有管理站、工程有管理所、鄉有服務站的三級運行管理模式進行統一管護。一旦用水戶出現故障,管理人員確保能在半天至兩天的時間裏解決問題。“確保群眾能夠正常用水之後,農民繳納水費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張家川縣水務局局長馬彬説。

飲水安全工程改變農村群眾生産生活

在今年夏季接通自來水之後,高門鎮河北村農民劉紅紅一家開始在自家修建浴室。而在此之前,洗澡只能去5公里外的鄉鎮浴室。要是遇到沙塵天氣,剛洗完等回到家就是一身泥。

自來水也讓養殖業的規模迅速擴大,許多養殖戶不再因為牛羊要喝水而發愁。以高山村為例,當地群眾的人均純收入,已經由2011年的2800多元增長到2013年的4300多元,其中養殖業所佔的比重超過了一半。

來自水利部的統計顯示,自2005年我國啟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以來,全國累計建成集中供水工程37萬多處、分散供水工程130多萬處,解決了4.1億農村居民和3200多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比例由2005年的40%提高到2013年的73%。

到2015年底,納入“十二五”規劃的2.98億農村居民和4152萬農村學校師生飲水安全問題將全部得到解決。屆時,我國農村供水將實現從解決人飲困難到飲水安全,從“小型分散、低標準、小規模解決時代”到“集中式、高標準、大規模水廠時代”的轉型跨越。

責任編輯: 傅義洲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