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家園——魯甸災區排查地質災害記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8-15 13:01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雲南魯甸8月15日電 (記者 李自良)上百噸的大石頭在顫抖、滑動,威脅著47戶150人的生命財産安全。

村民緊急撤離。技術人員現場處置。一夜的緊張施工,搖搖欲墜的大石頭“乖乖”進入預挖的深坑。壓在群眾心頭的石頭也終於落地。

這是近日震區會澤縣迤車鎮磨黑村化險為夷的一幕。

像磨黑村一樣,面對地震引發的滑坡、泥石流等各類次生地質災害,災區幹部群眾高度戒備,迅速集結專業技術力量全面排查“地魔”。截至15日,災區已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1200多處,有效避免了新的地質災害發生。

“地魔”處處危險重重

由於特殊的地質地貌,雲南一直是地質災害高發區。8月3日發生的魯甸地震災區更是雲南地質災害的“典型”區域。據雲南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書記杜築華介紹,地震災區屬於烏蒙山區,為高山峽谷地貌,地形陡峻,一直是地質災害高發區。

由於此次地震震級高,震源淺,破壞性大,“既加劇了原有地質災害隱患的不良變化,又誘發了較多新的地質災害隱患。”杜築華説。

“雪上加霜的是,地震發生後震區還連續下雨。”雲南省測繪局國土處處長段世明説。災區又正值雨季,地表含水量的變化會誘發新的地質災害。

記者連日來在震區採訪中不時見到,村莊後、道路旁不時有滑落的岩體和開縫的地表,看起來十分危險。

“地震後,地質災害是最普遍的次生災害,也是必須預防的次生災害。”杜築華説,“如果説面對地震我們更多時候還只能被動應戰,面對地質災害我們可以主動作為!”

力量集結全面排查

災情就是集結號。地震發生後,雲南省第一時間組織最強大的地質災害防治、排查人員集結災區,嚴防死守,全力防範地質災害。

專業指導。地震發生時,來自全國的100多位專家、技術人員正在當地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專家、技術人員緊急請命在災區服務。目前,災區已有389位地質災害技術人員在災區指導抗擊地質災害。

技術領先。衛星影像、無人機、三維激光掃描,各种先進的裝備在地質災害排查中發揮了作用。對一些徒步難以進入的區域,雲南省迅即組織無人機拍攝了詳細的影像圖,為規避、防治災害提供了清晰、直觀的依據。

全面佈局。雲南國土資源廳統籌安排,將雲南省測繪局、雲南省地礦局、武警黃金部隊等力量整合編組,分成50余個工作組進入災區,做到了災區全覆蓋、無死角。

據雲南省魯甸抗震救災指揮部介紹,目前,災區已經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1200多處,對排查發現的隱患點設立標識,並及時採取防範應對措施。“隱患點的發現,也就是對隱患的掌控。”杜築華説。

震中龍頭山鎮甘家寨受災很重,地震滑坡造成50余人死亡和失蹤。技術人員迅速測定滑坡體的面積和體積,並精確測算了滑坡體的衍變方向,有效防治了次生災害。

群防群治“天羅地網”

楊坤是龍頭山鎮新民村黨支部副書記。連日來,楊坤除了與其他村幹部一道為受災群眾發放救災物資外,他的一項重要職責是每天查看村寨旁的山體變化情況。

“如果山體有什麼危險情況,我們會馬上通知村民轉移,並向上級報告。”楊坤説。

像楊坤一樣,雲南省國土資源廳對每個新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均安排了兩名以上村社人員值守巡邏,動態報告情況。

“只有把群眾發動起來,實現專業人員與群防群治結合起來,才能算佈下控制、戰勝地質災害的天羅地網,才能贏利最後的勝利。”雲南省測繪局局長耿弘説。

在晝夜巡查中,巧家縣藥山鎮蕎麥地村民及時發現了一塊12萬方左右的滑坡體,並可能引發連鎖災害。在村民及時報告災情後,專家現場查驗並及時提出村民迅速轉移的應對方案。在村民撤出20分鐘後,滑坡體開始劇滑。村民成功脫險。

責任編輯: 盧靜娜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