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經濟形勢:上海張江高新區的示範之道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8-19 17:30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上海8月19日電(記者 季明、何欣榮)今年上半年,區內企業實現營業總收入1.4萬億元,同比增長近20%;實繳稅金790億元,同比增長16%——在中國經濟趨向新常態過程中,上海張江高新區煥發出了不一樣的活力。

“有沒有活力,是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成敗的關鍵。”上海市市長楊雄説。活力來自於哪?來自於市場機制。只有充分尊重市場,才能找到創新的源頭活水。

從權到錢儘量讓市場説話

今年年中,張江寶山園、黃浦園、靜安園和世博園4個分園獲准新建。至此,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分園達到22個,覆蓋上海所有區縣。

張江示範區長大了,但其管理機構卻維持著成立之初的小型規模,公務員編制29人,實際在編18人。在全國100多個國家級高新區中,像張江這樣沒有審批實權的管理模式非常少見。

這種模式的好處何在?“就是讓市場、政府兩隻手更好協調,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張江高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曹振全説,張江的特色在於“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20項行政審批權直接下放給各個園區,實現“園內事園內辦結”,最大限度方便企業。

放權之外,對於專項資金的使用,張江也儘量讓市場説話。目前,張江專項資金已從每年的25億元增加到33億元。與傳統的撥款支持不同,“張江採用撥改補(企業幹完了再補)、撥改保(融資擔保)和撥改獎(事後獎勵)等多種方式,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張江高新區創新促進處處長馬文剛説。

這些制度創新帶來的支點效應巨大。僅貸款貼息一項,張江專項投入5100萬元,直接撬動科技貸款60億元。

從無到有專注創新鏈最前端

在近期舉行的中國國際醫用儀器設備展上,創辦于張江高新區嘉定園的上海聯影醫療科技公司,一次性展出了包括核磁共振、CT在內的11款高端産品,引來各方矚目。“這是國産醫療設備第一次以最全的産品線、最先進的技術與國際巨頭正面交鋒。”聯影總裁張強説。

聯影是張江創新的一個縮影。在新一輪發展中,張江提出要健全自主創新、開放創新和創新創業三大體系,為企業創新營造更好的外部環境。

“創新的方式有很多種,張江更多強調原創,做的是從無到有的事情。”負責張江高新區核心園建設的張江集團總經理陳幹錦説,下一步,張江將加大孵化器建設,幫助更多原創力量脫穎而出。

上海商業成本高、土地價格貴,是創新企業打拼遇到的實際困難。每年都有外地高新區開出優惠條件,吸引剛剛冒尖的張江企業過去投資。這在過去,一度令管理者感到頭疼。但用開放的視角看,並非壞事。

“遷到外地的企業,多半是生産環節,其研發和銷售仍留在上海。”馬文剛介紹,順應這種趨勢,張江與外省市合作的科技園區超過20個。與此同時,面向全球引進先進技術成果,打造開放式創新的大格局。

從個到群助推“四新”企業蓬勃發展

時至今日,創新的內涵遠不止技術創新這麼簡單——支持“新技術、新産業、新模式、新業態”等“四新”企業的發展,成為區域經濟轉型的必由之路。

在張江高新區,這樣的“四新”企業形成了一個個的産業集群。比如,去年以來悄然萌動的可穿戴設備,在張江園區落地開花後,催生出了上海穿戴式智慧設備創新聯盟,覆蓋運營商、終端、芯片和科研機構等産業鏈上下游。

由8名大學生創辦的滬江網,如今已成為在線教育的領跑者。今年年中,滬江網在張江發起成立互聯網教育産業發展聯盟。“一枝獨秀不是春。只有平臺方、內容方和技術公司集結成群,新産業才能發展壯大。”滬江網聯合創始人于傑説。

對於如何進一步推動“四新”企業集群式發展,張江已開始新的探索。“當今産業邊界越來越模糊,産業間互相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陳幹錦説,未來張江高新區核心園著力打造兩大産業: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E産業”和涵蓋醫藥、醫療和醫械的“醫産業”。既傳承張江在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領域的傳統優勢,又在交叉融合中為創新創造提供更大的可能。

責任編輯: 楊磊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