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報告有利於科研信息共享 推動成果轉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9-18 15:11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體: 打印本頁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科技部《關於加快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加快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推動科技成果的完整保存、持續積累、開放共享和轉化應用。

    科技報告制度由誰統籌實施?社會公眾怎樣共享科技服務?《意見》的各項規定如何落到實處?9月18日10時,科技部發展計劃司副司長葉玉江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所長賀德方作客中國政府網,與網友在線交流,回答網友關心的問題。

    科技報告有利於科研信息共享 推動成果轉化

    葉玉江介紹,做好科技報告工作的意義非常重大。第一方面,它是持續地積累國家知識財富,時間長了以後,就形成國家一個完整的科技報告體系,是我們國家整個知識財富的集中體現。後人再來做科學研究就可以參考和借鑒前人研究的過程和結果,這樣對於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第二方面,科技報告對於科研管理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對科技報告系統地梳理以後就可以了解科研工作部署的情況和效果,我們部署了哪些工作,産生了什麼樣的成果,在科技報告裏就有很好的反映。另外,對於解決目前科研工作重復交叉也有借鑒和啟示,比如同樣內容或者相似內容的報告是不同的項目,那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項目安排的重復程度。作為政府部門對優化科研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第三方面,科技報告某種意義上講是科技成果很客觀的體現。把它系統地保存和整理以後,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能夠共享到,對推動成果轉化的人來講就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系統地梳理科研工作産生的成果,用他們的眼光來判斷哪些成果可以轉化。

    科技報告會不會涉及到商業機密?

    賀德方表示,我在解釋科技報告內涵的時候也涉及了一些,因為它是伴隨科研過程隨時提交産生的。顯然存在網友提到的保護報告完成人的權益問題,這也是我們在設計系統當中重點考慮的問題。現在系統把用戶分成三類,對社會公眾不需要進行實名認證就可以了解科技報告文摘的一些消息,他可以了解一些基本的信息。但是要想了解科技報告的全文信息,一是要實名註冊,另外科技報告撰寫人可提出三到五年的延遲公開時間。延遲公開和知識産權保護問題不能成為拒絕提交科技報告的依據。保存在系統當中的科技報告每一頁上都有水印,看報告的人是從哪個渠道來的,看報告的目的是什麼,我們通過系統都能有深入的了解。

    撰寫科技報告應成為我國科研人員的職業能力和習慣

    撰寫提交科技報告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説是一個自覺行為還是強制行為?賀德方表示,科研人員申請的項目如果是國家各級財政支持的項目,撰寫科技報告就是科研人員的責任和義務,是強制提交的。其實美國也一樣,美國能源部門的項目明確規定,申請超過25000美元的項目必須按照規定來提交報告。科研人員如果不寫報告,課題就沒法驗收,沒法驗收就沒法申請新的科研經費,所以這是強制的責任和義務。

    葉玉江表示,科技報告工作剛剛啟動的時候,可能很多科研人員會覺得是負擔,所以我們要強制,慢慢形成習慣。別的負擔可以減輕,這個負擔不能減輕,這是基本義務,做科研人員必須要有這個意識,做科研就要提交科研報告,其他東西可以簡化,這個東西不能簡化。

    科學家通過科技報告系統可避免重復申請立項

    賀德方説,科技報告的系統從國家層面是一個龐大的科技信息資源系統,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有很專業的分工,搞化學的人不一定關心石油領域,他可能關心物理和數學。我們這套系統建立以後是為科學家共同體或者群體,通過報告可以借鑒了解別人在幹什麼,不要重復申請。有這套系統以後,你重復申請,我們在立項時一查就知道。

    哲學社會科學要不要交科技報告?

    網友講的社會科學要不要交科技報告,《意見》中的科研活動目前僅包括自然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活動等,哲學社會科學類研究項目如有積極性呈交報告,專家建議這一類研究可以參考借鑒《意見》的一些要求,因為這也是國家的管理體制問題。歷來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是分開管理的。科技部主要涉及的是自然科學研究,我們國家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是在中宣部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是另外一條線。現在來看,兩方面的交叉融合也很重要,但還在過程中,等融合到一定程度以後,規定就會統一。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