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記者 徐博、樊曦 中國交通報記者 藍喬)60年前,11萬築路大軍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世界屋脊築起川藏、青藏兩條交通大動脈,創造了人間奇跡。此後,一代代築路人將土路升級成油路,在大山中開鑿隧道,在河流上架起新橋,使公路行車條件得到明顯改善。60年後,記者探訪二郎山隧道、通麥大橋和雀兒山隧道,體驗了這些人間奇跡的光榮與偉大。 二郎山:咽喉要道譜新篇 從四川盆地進入青藏高原,第一道屏障就是夾金山脈上著名的二郎山,在東西距離不到100公里的範圍內,海拔從近500米陡升到3000米至5000余米。由於常年冰雪、暴雨、濃霧、泥石流、滑坡不斷,交通運輸極為困難。 老二郎山隧道2001年底通過竣工驗收。時至今日,該隧道在日均4000輛的車流量面前已顯得力不從心。為此,一座全長13.469公里的新二郎山隧道破土動工——新隧道將海拔從2200米降至1500米,即雪線以下,這將保障雅安至瀘定“生命線”常年通車。 中鐵隧道集團公司董事長丁榮富介紹,新二郎山隧道集中了各種隧道地質難題,被稱為地質“博物館”。 2013年初,二郎山隧道進口開挖不久就遭遇到軟弱破碎帶,既有瓦斯,又有大量涌水,極易變形塌方,被迫停工。面對各種困難,丁榮富前往工地指導,要求制訂科學的施工方案,實施標準化作業,以合理的方案保證施工安全,同時加強支護強度,確保工程質量。同時,他鼓勵廣大參建員工發揚二郎山精神,頑強拼搏,再立新功。 中鐵隧道集團新二郎山隧道項目經理馮志謙介紹,目前二郎山隧道已成功穿越3條斷層破碎帶,為今後通過類似斷層破碎帶積累了經驗。施工就這樣穩紮穩打,一步一步向前推進。截至2014年9月中旬,隧道開挖已突破6000米大關。 通麥:一橋架起跨天塹 屹立於西藏林芝地區帕隆藏布江上的通麥大橋,是川藏線上跨徑最長的一座鋼架橋,全長258米。因其坐落于風景秀麗的帕隆藏布大峽谷,而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驅車前來,駐足觀光。 2000年7月,一場暴雨將川藏線318國道的咽喉——通麥大橋完全沖毀,進藏生命線陷入癱瘓! 為打通生命線,中鐵二局五公司員工以當地藏胞為嚮導,穿梭于山壁懸崖間,不惜一切代價將機具設備運抵現場。高原寒、遠征難,1000多公里的路程竟然足足走了兩個月。 為力保工期,搶險隊員克服惡劣氣候,忘我苦戰,幾乎每天淩晨才回到駐地休息一小會兒,天不亮又上工地繼續奮戰。經過76天的不懈努力,通麥大橋終於提前15天勝利完工。 這座跨度不足300米的大橋破例獲得自治區“優質工程”的殊榮。修建之初被定義為“臨時保通工程”的通麥大橋至今依然服役川藏線。 雀兒山:“生命通道”勇鏖戰 從成都沿國道317線前往西藏要翻越主峰海拔6168米的雀兒山。由於海拔高、地質條件複雜,這裡被稱作“川藏第一險”,翻山險路雖然只有20多公里,但過往司機卻有“冬過雀兒山,如闖鬼門關”的説法。 “我們盼著雀兒山隧道早日修通,因為每年這裡都會發生交通事故,僅我認識的就有20多人在雀兒山老路上喪生。”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門扎寺寺管會副主任桑登説。 作為世界海拔最高的超特長公路隧道,項目建設面臨三大難:一是凍土、通風、涌水、供暖等技術難關亟待攻克;二是建設物資遠距離運輸、機械設備高原反應難以保障正常施工;三是高寒、缺氧的極端自然環境挑戰參建人員的身心極限。 面對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雀兒山項目所有人員一方面積極適應極端的高原氣候,項目加強人性化關懷,不斷完善生活工作設施,同時加大思想教育和職能培訓,樹立艱苦環境鍛造堅強意志;另一方面,不斷進行科技攻關和技術創新,將難題一一化解,打造重點工程鑄建精品工程。 雀兒山隧道項目業主單位負責人閆平告訴記者,目前,雀兒山隧道主洞已掘進2819米,預計2017年貫通。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