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黃金周:多少“無心之舉”在侵佔公眾利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06 15:30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西安10月6日專電(記者 陳晨)網購車票時同時購買多個車次“搶位”,候車大廳內理直氣壯佔用多個座位,高速公路上隨意佔用應急車道……國慶黃金周尚未結束,不少人已在“吐槽”身邊遭遇的不文明行為。一些遊客圖自己方便的看似“無心之舉”,卻對他人的旅行資源和社會資源造成“侵佔”。

    文明出行,加強自我修養更需尊重他人。

    為己方便多佔車票 每逢長假廢票量大增

    來自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數據顯示,國慶黃金週期間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9270萬人次,“潮水式”增長的旅客數量讓“一票難求”再次成為出行的熱門話題。但與此同時,一些乘客在網購車票時“多佔多買”,讓原本稀缺的客運資源更加緊張。

    9月30日,記者在西安火車站售票大廳內看到,5個退票窗口前排起了長龍,不少人都是在退掉此前多訂的車票。

    “同伴行程遲遲未定,我只好預訂了長假前三天開往成都的車票。現在定了國慶當天出行,多餘的票就退掉嘍。”西安南郊一所高校的程同學説,如此情況在身邊同學朋友中並不少見,車票緊張時,不少人都會先訂一張硬座票確保上車,再伺機“搶佔”臥鋪票。萬一來不及退票,硬座票就作廢了。

    西安車站售票車間黨支部書記祝明介紹説,每到長假,網購車票盲目購票、一人多佔的現象都大幅上升,幾乎成為“黃金周定律”。而不少乘客都是在出發前才來到車站退票,無形中擠佔了他人的乘車資源。“國慶期間的退票量比平時增加一倍以上,買而不取造成的廢票比例也從平日的0.8%上升到1%-3%之間,這部分票源的浪費讓許多人難以出行。”祝明頗為無奈地表示。

    對不少遊客而言,旅行甫一上路,種種“鬧心事”就開始襲來:在長途客運站、火車站候車大廳,一人佔據多個座位,甚至讓行李也來“落座”的情形屢見不鮮;高鐵列車上,為乘客準備的列車雜誌時常被“順”走……這些看似小事,但卻忽略了他人感受,甚至侵佔了他人利益。

    “無心之舉”增加管理成本

    種種不文明行為的背後,折射出部分遊客對公共秩序和他人權利的漠視,“圖自己方便”的“無心之舉”,往往造成對旅遊和公共資源的侵佔。“有的遊客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文明行為會給其他人帶來不便。”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會長范英分析認為,排隊加塞、多佔車票、過馬路闖紅燈,有時候就是無心之舉。但這樣的行為多了,會造成旅遊秩序混亂,到頭來每個人都會受到影響。

    雖屬“無心之舉”,但卻會影響到他人出行的愉悅感,甚至産生“不文明成本”,耗費社會資源。

    “果皮箱就在幾米之外,有的遊客卻把垃圾扔下山谷,我們只能冒著生命危險下去清理。”華山絕壁上的清潔工楊武軍每天頭戴安全帽,綁著繩索,在工友的協助下探到懸崖石壁上,將垃圾裝進隨身攜帶的口袋,再由工友一點一點拉上來。一到黃金周,他每天撿回的垃圾都有七八袋之多。

    “80後”的西安鐵路局員工孫磊是一名列車“真空集便器”維修工,日常工作就是與乘客的“排泄物”打交道。每年春運、暑運、黃金周都是他最忙碌的時刻,“泡麵叉、濕巾還有一些女性用品,這是最常見的雜物,有時候我需要用手掏出來。一旦堵塞,這間廁所在整個運行過程中都無法使用。”

    長假期間高速公路免費通行帶動了“自駕遊”熱,但一些乘客拋撒雜物,讓道路險象環生。在一些擁堵路段,不少車輛擠佔應急車道,堵塞了關鍵時刻的“救命通道”。今年清明小長假期間,武漢一輛載有急救病人的救護車就被堵在了高速路應急車道上,不得已繞道行駛,險些延誤醫治。

    杜絕不文明重在教育更應依法治理

    更令人遺憾的是,一些遊客把不良習慣帶出了國門。“有一次帶團在迪拜轉機,各國遊客都在安靜候機,只有中國遊客大聲喧嘩。我注意到,有8位保潔員一直站在旁邊等待,果不其然,中國遊客一登機,留下了大片垃圾。”西安中國國際旅行社副總經理王振海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要防止遊客‘無心之舉’的不良習慣對他人的妨礙和公共資源的擠佔,還需要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教育做起。”陜西省社科院副院長石英錶示,遊客文明程度的提升,必須經歷從“自我修養”到“尊重他人”的過程。當前遊客不文明行為的成本過低,造成了“法不責眾”的局面,必須把相關制度落到實處,讓個別遊客的不文明行為受到懲罰。

    “文明出行是《旅遊法》規定的內容,已經從道德約束上升到法律義務。長遠來看,必須通過更廣泛的教育,營造出文明出行的氛圍,比如媒體上增加公益廣告投放、開展環保活動等。告訴遊客莫因‘惡小’而妨害了他人,旅遊資源是屬於每一名遊客的。”王振海建議。

    增設塗鴉墻、開展“垃圾換物”環保宣傳……旅遊管理部門一些別出心裁的“創意”,被認為是改變遊客出行不良習慣的有效之舉。今年國慶期間,西安市臨潼區華清池、驪山等景區開展了“一袋垃圾換一瓶水”活動。記者在華清池門前的兌換點看到,有的遊客讓孩子拿著垃圾去換水,還給孩子拍照片發微博。“這類活動成本不高,卻能起到很好的引導示範作用。不少遊客即使不換水,也會自覺把垃圾帶到山下。”臨潼團區委副書記余普興説。

責任編輯: 薛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