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借力體制機制創新促科技成果轉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09 09:24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10月9日電(記者 李崢巍)如何讓科研成果不再束之高閣?怎樣讓成果轉化帶來效益?這些問題持續困擾著我國科技體制創新。北京中關村核心區在豐富的高校、院所與企業主體間聚資源、搭平臺、促轉化,形成産學研結合的“中關村模式”,推動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創新向前邁進。 

中關村:喚醒實驗室沉睡的財富

9月,清華大學通過電磁耦合方式研製的可充電式腦起搏器正式亮相。清華大學教授李路明介紹,相較于傳統原電池腦起搏器4到6年的壽命,清華大學的研發成果使用壽命可提升到10年以上,平均為每位患者節省費用10余萬元。

從實驗室成果到自主創新醫療産品,“中關村創造”不僅使國內數百萬帕金森氏症患者受益,更帶來經濟效益。2009年,在北京市科委等部門支持下,清華大學科研成果開始煥發活力。國産腦起搏器研發納入中關村重大成果之一,促其進入産業化。

類似的,北京大學與中關村核心區對接“小核酸”“MG3分子蛋白”“流體力學倣真”“PM2.5治理”等關鍵研發成果産業化項目正加速落地海淀中關村。

近年來,擁有40余所高校、200余家科研機構的北京海淀中關村,破除制約成果轉化的因素,著眼“協同”,創新機制建設協同創新研究院、協同創新服務平臺,為促科技成果轉化做出積極探索。

“新型研究院”聯動大市場

8月末,一座“新型研究院”在北京西北五環外的創業區掛牌亮相。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不同於以科研為導向的傳統研究機構,它把促進高校、機構、企業、市場“協同創新”視為己任。

這一研究院由政府、高校等多方出資,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總規模10億元的協同創新母基金,同時引導和鼓勵其他高校院所、社會資本圍繞特定領域建立協同創新子基金,通過市場化利益分享機制吸引整合國內外企業、高校院所廣泛參與,開展協同創新。

“海淀中關村一直探索産學研結合,這個研究院就是一個創新體制機制的代表”,北京市海淀區委書記隋振江表示,傳統的産學研聯合體多非獨立市場主體,或偏向高校院所,或由企業主導。“新型研究院”則圍繞現實需求開展聯合創新,産學研各方組合成獨立的市場主體“協同創新中心”,由市場主體來引導創新方向、檢驗創新成果,並以經濟效益來配置資源投入。

為高校、院所與企業搭建平臺,“新型研究院”成為中關村讓科技成果照進現實的重要渠道。未來3至5年,這一研究院將匯聚高端精英人才800人左右,新增創新創業企業10家以上,支持産業規模500億元以上。

科技成果轉化的“中關村模式”

北京中關村深化改革、破除束縛科技成果轉化的諸多制約,打造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充分發揮各方力量促創新成果轉化政策體系,成為我國科技領域體制機制創新的“中關村模式”。

“中關村模式”關鍵在創新機制調動各方優勢資源。9月24日,中關村協同創新服務平臺開啟,包括清華科技園、北大科技園等13家“創新驛站”、近50位“創新導師”獲得認證,加入這個旨在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一站式平臺。平臺涵蓋線上線下資源,匯聚科技條件、服務、政策、成果及對接需求等信息。

海淀中關村也與區域內高校聯合設立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促成果轉化。中關村與清華大學合作設立“水木揚帆基金”規模1.2億元,政府出資被放大12倍;“水木啟程基金”,政府引導資金放大4倍;與中科院理化所合作引導基金中,政府出資亦被放大4倍。

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引擎,北京海淀中關村將促進成果轉化、優化創新生態環境作為區域發展戰略,寫入“1+4”發展藍圖。中關村破除體制機制束縛促成果轉化的探索,也將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科技體制創新做出貢獻。

責任編輯: 盧靜娜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