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績效並不必然轉化為政治認同。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首先就是黨要管黨、從嚴治黨 “如果我們黨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績又有什麼意義呢?”8日,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從嚴治黨,提出要“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態度之堅決、言辭之峻切,可謂振聾發聵。此前,在國慶65週年招待會上,他也特別指出,“面向未來,我們必須堅持把中國共産黨建設好”。如此密集而嚴峻地強調“黨建”,其政治深意溢於言表。 在領導幹部的政績坐標中,在面向未來的風險挑戰中,“黨建”為何佔據了如此重要的位置?發展政治學研究表明:一個強大的政黨對於後發現代化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從領導一盤散沙的傳統社會進入現代中國,到推動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進程,“政治領導的決定性作用”,才是“中國奇跡”的核心因素。 在全面深化改革千帆競發的今天,越是面對改革過程中的暗礁、漩渦、激流,就越是需要更加堅強有力的政治領導,這是黨建工作所處的時代語境和歷史方位。一年多來,中央嚴字當頭抓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也正是為了“思想建黨、制度治黨”。歸根結底一句話,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 然而,這種總體上、戰略上的重要性,一旦具體到某一個地方或者領域,就可能面臨著被解構的危險。一些地方,有的領導幹部認為“執政地位”“黨的建設”等宏大命題應該是上級考慮的問題,自己沒多大責任;一些部門,有的領導幹部把管業務還是管黨務分得清清楚楚,甚至以“業務型幹部”自居,忘了自己的黨員身份、黨內職務;一些單位,有的領導幹部認為抓黨建是潛績,抓經濟是顯績,因此私心作祟、任意取捨……一個擁有8600多萬黨員、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執政黨,如果黨組織一盤散沙、渙散無力,如何為長期執政提供組織保障? 更何況,從現實角度出發,從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黨內生活、組織架構、幹部作風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一年多來,改作風與反腐敗雙管齊下、不斷發力,黨風為之一新、民心為之一振,已經充分證明抓好黨建對於贏得民心何等重要。然而,活動固有時間表,黨建豈有落幕日?如果抓黨建不能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在思想多元的社會如何激發信念的光亮?在物質沖刷的市場如何保持作風的純潔?在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夯實黨組織的紀律性、黨內生活的原則性? 把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不僅是著眼現實的戰略選擇,更是一個價值排序的基本問題。各級領導幹部應該認識到,發展績效並不必然轉化為政治認同。經濟發展了,但是腐敗更嚴重了,這只會增強人民群眾的相對剝奪感;技術進步了,但是黨員幹部與群眾距離更遠了,這只會削弱長期執政的群眾基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黨建不抓,作風不改,黨心散了,人心傷了,再大的成就,不過是過眼雲煙;再多的繁華,不過是水月鏡花。因此,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首先就是黨要管黨;愛黨、憂黨、興黨、護黨,首先就要從嚴治黨。一方面,應該落實從嚴治黨責任,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黨建工作格局;另一方面,應該在幹部考核中體現“黨建導向”,讓抓好黨建的幹部脫穎而出。 人類文明,縱向來看就是歷史,橫向來看就是社會。從縱向剖析,唐朝魏徵發出“守成則難”的慨嘆,穿越時空而發人深省;從橫向比較,蘇共在有20萬黨員時奪取政權,而在有近2000萬黨員時卻丟失了政權,其中教訓令人扼腕。今天,我們進行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教育實踐活動正是“從嚴治黨”的新起點。我們當時刻銘記:黨堅強有力,黨同人民保持血肉聯絡,國家就繁榮穩定,人民就幸福安康。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