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開啟今年第一次訪歐之旅,首站居然還是德國,這是去年李克強當選總理後首次出訪的國家,在一年半裏兩度到訪一國,這在歷屆總理的出訪史上相當罕見。尤其是,今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了德國,今年7月德國總理默克爾也訪問中國。兩國高層如此頻繁和緊密的互動,所傳遞的絕不僅僅是發展兩國友誼的簡單信號,而是各自借力形成一個撬動亞歐格局的杠桿效應。 德國是歐洲的經濟強國,最大的發達國家之一;中國是亞洲的經濟大國,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兩國的一次次抱團,不僅是達成數百億美元的訂單,更是形成的“強”“大”的杠桿效應。所謂“強”,德國的科技之強世界有目共睹,中國人對於德國産品的偏愛與信賴也毋庸贅言,中國産業需要打造“升級版”,無疑要向德國製造學習;所謂“大”,中國的市場之大全球難有匹敵,德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倚重與憧憬也無需掩飾,德國産品需要流向新市場,自然要與中國市場互通有無。 當然,中國總理訪歐,落腳點雖然首選德國,但著眼的卻是歐洲,這是杠桿的一端。德國是歐洲當前經濟最強的國家,其經濟和政治的傾向對歐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它對中國而言更像是一個撬動歐洲的支點,謀求中歐關係的良好發展,下好中德這盤棋顯然是關鍵。 李克強這次訪問歐洲的主題是“創新”與“開放”,他在德國的發聲,也是對世界的講話。縱觀中國總理在德國兩次講演,一次是在柏林出席第七屆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論壇發表《在開放中再續合作黃金季》的演講,強調“中德合作只有升級版,沒有終極版。雙方加強創新合作,可以為兩國經濟發展和繁榮創造更好條件,通過互學互鑒,用智慧拆解難題,開啟未來。”一次是在中歐論壇漢堡峰會第六屆會議上的主旨演講《樹立互利共贏的新標桿》,強調中歐之間可以共謀貿易發展“大棋局”、推動投資進入“快車道”、開闢創新合作“深海域”。 對於中國而言,最急需的是德國乃至歐洲的尖端技術。正如李克強在中歐論壇漢堡峰會上所言:“對華高技術産品出口問題,中方一直關注,希望歐方在即將推行的出口管制改革中,公平對待中方。”在這方面,德國的態度當然至關重要。另外,中國一些企業在正遭遇歐洲多方面的“雙反”調查,德國的支持也必不可少。去年5月,李克強首次出訪剛到德國,它就給了中國一份見面禮——德國答覆歐盟委員會,反對對中國無線通信設備産品實行“雙反”調查。 德國如此安排,顯然是看重它與中國的關係,要知道德國出口的60%的市場是在歐元區,還想在這拓展更大市場份額顯然困難重重,何況近年歐洲經濟並不亮眼,中國恰好提供了德國企業渴盼的市場,前景尤其廣闊。去年李克強訪問德國,雙方有關方面共簽署了17個合作文件,涉及汽車、船舶、環保、農業等方面。今年李克強再度訪德,中德雙方將簽署20余份政府間合作協議和有分量的商業合同,涉及工業、信息化、能源、科教、農業、衛生、航空航天、節能環保等領域。 更重要的還有,就在李克強此次訪德期間,中德兩國商務界達成了100多億美元的協議,不僅有商品貿易,而且有技術合作,你來我往。當然,中國總理訪問歐洲,並不只是帶著錢包去採購,他也在為中國製造敲開一扇歐洲市場的窗戶。其實,李克強出訪已經多次化身超級推銷員,這次也不例外,他在漢堡峰會上就説:歐洲計劃投資500億歐元用於交通、能源和數字網絡建設,希望歐方積極採用中國有性價比優勢的高鐵、核電等裝備。 中歐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1/3,雙方貿易總量佔全球貿易的比重只有1.5%。這兩個數據雖然不能簡單相比,但也説明兩大經濟體的雙邊經貿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如何推動中歐雙方的經貿發展,從中國領導人目前出訪最多的國家就可以看到,德國就是撬動歐洲經貿關係的支點。此番李克強訪問德國,雙方發表了《中德合作行動綱要》,為兩國各領域中長期合作制定了具體方案和措施,這就是“取法德國,得乎歐洲”的上策。 有意思的是,中德兩位總理李克強、默克爾漢語名中都有一個“克”字,可以組合成一個“兢”字,在中文裏這是小心謹慎、認真踏實的意思,這既是德國人給其他國家人民留下的重要印象,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認可的美德。兩國總理兢兢業業地擴交流、促合作,讓中德合作成為國際合作的新標桿,撬動亞歐當前的格局,這對兩大洲的發展都是幸事。(田享華)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