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作靠山 脫貧添動力 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15日電(記者 任會斌、張雲龍)鍘草,拌料,添水……在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韭菜莊鄉盆地青村一座新落成的標準化牛舍裏,70歲的白生小和兒子天剛亮就忙了起來。 白生小家老小6口人只有26畝靠天吃飯的旱地,是村裏的貧困戶。他有些養牛經驗,也看好養肉牛的“錢景”,前些年苦於沒錢買種牛、蓋棚圈,只能零星養幾頭換點零花錢。 今年4月,他用申請的5萬元扶貧貸款建了牛舍,還新購5頭牛。每天起早貪黑挺辛苦,可他心裏美滋滋的。“肉牛養八九個月就能賣,以眼前的行情,一頭有3000多元毛利。只要弄好它們,往後就有奔頭了。”白生小滿懷憧憬地説。 作為欠發達地區,扶貧被內蒙古長期列為重點民生工作。為了加快扶貧步伐,2013年11月自治區創新扶貧機制,在57個貧困旗縣實施了金融扶貧富民工程。 內蒙古扶貧辦主任劉忠誠説,按照工程實施方案,2013年到2017年,自治區財政每年注資4.75億元設立風險擔保補償金,為銀行向貧困農牧戶和種養殖大戶、農牧民合作社、農牧業龍頭企業發放的扶貧貸款提供擔保。同時,5年投入31.5億元為扶貧貸款貼息,其中貧困農牧戶貸款的年貼息率為5%,農牧業龍頭企業等其他類型貸款的年貼息率為3%。 “把經過扶貧部門認可的種植、養殖大戶、農牧民合作社、農牧業龍頭企業列為支持對象,是想發揮其輻射作用,帶動貧困農牧戶增收和貧困旗縣經濟發展。”劉忠誠説。 農行內蒙古分行是金融扶貧富民工程的合作銀行。該行行長梁毅説,按照合作協議,今後5年農行將圍繞乳、肉、絨、糧、藥材、馬鈴薯等扶貧效應強的地方特色産業,發放扶貧貸款300億元,其中農牧戶貸款要達到70%。 為了強化貸款的扶貧功能,扶貧貸款的年利率被定為8.4%,已接近銀行的運營成本,農牧民單戶貸款起點金額從3000元降為1000元。貸款期限也從以往的春借秋還,改為按貸款項目的生産銷售週期靈活確定,而且一次授信3年,這期間可隨借隨還。 “金融扶貧富民工程”實施以來,受益的貧困農牧民和種植、養殖大戶、農牧民合作社、農牧業龍頭企業越來越多。 內蒙古賽諾牧業有限公司,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四子王旗境內的一家肉羊繁育和屠宰加工龍頭企業,目前有2000多戶農牧民融入其産業鏈,其中許多是貧困戶。今年入秋以來,由於流動資金不足,賽諾牧業有限公司的肉羊收購工作受到影響。經四子王旗扶貧辦審核認定和推薦,該公司成功申請到2000萬元貸款,解了燃眉之急。 統計顯示,今年4月以來,農行內蒙古分行平均每月發放約8億元專項扶貧貸款。截至今年9月底,農行內蒙古分行已經累計向3300個嘎查、村的8.4萬戶農牧民發放專項扶貧貸款45.3億元;向79戶扶貧農牧業龍頭企業貸款6.5億元。 “有了風險化解機制,只要扶貧貸款項目符合市場規律和貸款條件,銀行就有貸款積極性。”梁毅説,“2014年底,金融扶貧富民工程將實現內蒙古城區之外的80個旗縣全覆蓋,扶貧貸款累計發放額有望達到60億元。” “年年扶年年貧,以及扶貧腐敗,是困擾扶貧工作的兩大難題。”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光軍説,“實施金融扶貧富民工程後,農牧民和企業拿到的錢由財政撥款變為銀行貸款,從無償地給變為要償還本息,有利於激發貸款人的發展意識與動力。” 另外,扶貧部門和幹部也從掌控扶貧項目和資金,變為起規劃和協調服務作用,從而失去弄虛作假套取扶貧款和權力尋租的土壤,從而營造出政府、農牧民、企業和銀行共贏的局面。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