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高校應加強就業市場意識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15 20:10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 陳灝)教育部門日前公佈了全國15個就業“困難戶”專業,生物科學、播音與主持、市場營銷等招生“熱門專業”,卻在就業市場中遭遇寒冬。這一反差充分體現出高校專業設置與就業市場脫節的矛盾。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高校增強就業市場意識,強化對專業的設置和調節,避免“只管進不管出”的問題。

從2000年開始,我國高校進入規模快速擴張的階段,一些高校“貪大求全”,為了吸引學生而盲目開設“熱門”專業。許多對辦學條件要求不高的專業紛紛進入大學。部分高校甚至只要湊夠了老師,就敢開一個專業。幾乎每所綜合性大學都有的法學專業就是其中的典型。在今年的就業中,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均遭遇難題。

由於缺乏系統的專業設置體系、動態質量檢測體系和必要的選拔淘汰機制,高校專業設置雷同、同質化等現象嚴重,造成畢業生供大於求。一些高校卻無視這一趨勢,繼續擴大招生規模,造成學生在畢業之後無法找到工作、工資待遇低的情況較為普遍。

“熱專業”遭遇“冷就業”,必須從高校身上找原因。學生報考志願時剛剛高中畢業,大多數人並不具備判斷四年後就業市場的綜合能力,而高校則完全可以通過大量的數據和對畢業生的跟蹤,了解最新的就業市場需求,並對哪些專業供過於求有所判斷。

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把牢入口關。我國高校在專業設置上自主權較高,負責評估和審批的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嚴格把關,對近年嚴重過剩的專業,應當從嚴審批。對於同一高校連續幾年就業率過低的專業,應當採取措施削減高校招生規模。

高校作為辦學主體,應當加強就業市場意識,根據就業市場的人才需求來確定人才培養的規模,而不能“只管進不管出”。就業的“冷”與“熱”,都是由市場需求決定。在日常工作中,高校應當加強就業跟蹤和預判,對學科設置、招生規模及時做出調整。對於不具備競爭優勢的專業,應及時進行調整。許多高校允許在校學生轉專業,就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調節措施。

但是,調節“冷就業”專業招生規模,高校也不應“一刀切”。對於一些“招生冷”、就業也不熱,但具有理論研究價值和社會需求意義的基礎性學科,高校還應當予以保留,將其與技能培養型專業進行區分。教育主管部門也應當加強這類專業的政策扶持,鼓勵高校保持對這類學科的傳承與發展。

責任編輯: 盧靜娜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