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國家糧食局局長談節糧減損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16 06:43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新華社記者 劉羊旸)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源。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産,然而糧食産後損失浪費卻威脅著糧食安全。這些浪費究竟有多少?節糧減損的空間有多大?在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前夕,記者專訪了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

我國糧食産後損失每年至少700億斤,接近年總産量的6%

“我國糧食連年豐産,市場供應充足,當前糧食安全形勢好,但我們要居安思危,豐收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任正曉開門見山,當前,糧食損失浪費已成為危及我國乃至全球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任正曉分析説,從國內看,目前糧食産需總量保持基本平衡,但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隨著人口增加、城鎮化推進、消費結構升級,我國糧食消費將繼續呈剛性增長,糧食供需將長期處於緊平衡。同時,我國糧食産後損失浪費比較嚴重。據測算,僅農戶産後損失每年達700億斤以上,消費環節的浪費現象更為驚人。

是何原因造成了糧食産後的巨大損失?任正曉認為,從目前看,國內糧食産後損失主要體現在農戶儲糧、糧食儲運、糧食加工等三方面。由於農戶家庭儲糧裝具普遍簡陋等原因,農戶儲糧損失率約為8%,每年僅這一環節的糧食損失就達400億斤;由於露天儲糧、危倉老庫帶病儲糧等因素,糧食儲運環節損失達150億斤;由於消費習慣誤區,有的成品糧過度追求精、細、白,有的低水平粗放加工,糧油加工環節損失150億斤以上。

糧食流通環節節糧減損空間大

“糧食流通環節節糧減損的潛力非常大。”任正曉強調,尤其是從農戶科學儲糧、引導加工企業轉型升級和適度加工幾個方面入手,降低糧食産後損失大有可為。

目前全國種糧農戶有2.1億,已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的還不到4%。國內糧油加工企業中,産能在50噸/日以下的佔比20%左右,落後的生産方式直接導致大量的加工損失浪費。從試點實驗數據來看,適度加工可有效提高成品糧出品率,減少口糧資源損失。

眼下,國家糧食局正大力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目前已累計為全國26個省份配置817萬套新型儲糧裝具,應用裝具後農戶儲糧損失率下降6%左右,每年能減少儲糧損失90萬噸。通過大力開展倉儲設施建設和危倉老庫改造,推廣儲糧新技術,使危舊倉房和露天存糧的損失率平均下降近3%。

任正曉表示,下一步將加快推進農戶儲糧專項的實施範圍,同時針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特點,開發研製新的大儲糧裝具,幫助農民減少損失。加快推進加工企業轉型升級,提升糧食加工利用率。此外,通過科學制修訂糧油加工業標準,引導適度加工,不斷提高副産物綜合利用率,減少口糧資源損失浪費。

實行“糧食增産與節糧減損並重”是持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

解決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任正曉認為,危及糧食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從供給的層面看,主要是穩産增産難、産後損失大兩大問題。

任正曉説,必須在堅持大力發展糧食生産的同時,大力減少糧食的産後損失。減少糧食産後損失,就是節約使用耕地和淡水資源、減少農業消耗和排放,就是開發“無形良田”、實現無地“增産”。在我國基本的國情糧情條件下,實行“糧食增産與節糧減損並重”的政策方略,是持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

本週是2014年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其主題是“節約一粒糧,我們在行動”。任正曉強調,今年活動在大力呼籲、倡導社會公眾節糧惜糧的同時,把“行動”放在了突出位置。杜絕損失浪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除政府推動外,更重要的是,全民努力把愛惜糧食、反對浪費變成一種行為習慣和實際行動。

在任正曉看來,節糧愛糧要從我做起,從娃娃抓起,從每個家庭做起,把每一餐飯都變成一個實實在在的“光盤行動”。

責任編輯: 呂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