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航運:奔流不息的黃金效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1-02 08:56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重慶11月2日電(記者韓振)曾經長江多驚險,灘淺礁多水湍急。長江雖自古有"黃金水道"之稱,但受制于通航條件,黃金效益一直無以充分釋放。

    2003年,三峽成庫,高峽出平湖。長江迎來了新的歷史階段,帶來的黃金效益也開始猶如江水一樣奔流不息。

    航道條件極大改善,激流險灘不復存在

    談起三峽成庫前後的變化,在長江上航行40年的重慶新世紀遊輪總船長陳樹培感慨良多。"2003年三峽成庫前,人們將船員稱為'船狗子',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觸礁、擱淺、碰撞等大小事故時常發生。成庫後,水流變慢,河道變寬,激流險灘不復存在。"

    航道的改善,最直接地體現在水位和船舶噸位上。"三峽成庫前,長江枯水期重慶段最低水位2.7米,能夠通行船舶的最大噸位是3000噸;成庫後,水位全年保持在4.5米以上,7000噸的船舶可以順利通過。"長江重慶航道局局長蔣明貴説。

    航道的改善,也體現在事故發生頻次上。重慶海事局副局長李祿文説,成庫前重慶平均每年有57起事故,85人死亡,1100多萬元經濟損失,每12個月發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成庫後,平均每年事故降至13起,10人以上死亡事故未出現一起,安全形勢持續好轉。

    通行船舶提檔升級,航運效能大幅提高

    從1950年至今,航空貨運價格幾乎翻了30倍,鐵路貨運的價格也翻了很多倍,但是水運的價格卻基本持平,仍舊只有每公里幾分錢左右。水運企業是如何生存的?

    "很重要的原因是隨著通航條件的改善,船舶越來越向大型化、標準化、現代化方向發展,航運效能的提高,抵消了因價格不變對航運企業利潤的負影響,從而使其能夠生存發展下去。"重慶市航運交易所董事長何昇平説。

    除了水運企業的應勢而為,國家大力推進船型標準化也極大提高了航運效能。重慶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梁雄耀説,國家在2004年就開始推進船型標準化,通過財政補貼引導船舶的更新換代。近年來,國家又大力推行"三峽船型",預計全面完成後,過閘效率將提高30%左右。

    與船舶的提檔升級相對應,一大批大型現代化港口紛紛建立。重慶相繼建成了大型內河水路、鐵路、公路聯運樞紐港果園港,以及主城寸灘、萬州江南、涪陵黃旗為代表的一批5000噸級大型化、專業化、機械化港口。

    船舶和港口的升級,推動了貨運量的大幅增加。數據顯示,2004年,長江的貨運量僅為萊茵河的六分之一,經過短短10年的發展,如今長江的貨運量已是萊茵河的5倍。

    經濟輻射日益顯著,沿江城市快速發展

    長江的作用,絕不僅僅是一條交通大動脈,伴隨著"長江經濟帶"的提出並上升為國家戰略,長江已經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經濟走廊之一,肩負著産業轉移、經濟輻射的重任。

    "長江吸引了大量的産業沿江佈局,並構建了多條工業走廊,比如鋼鐵走廊,寶鋼、武鋼、重鋼;汽車走廊,南京、武漢、重慶等汽車製造基地,這些都是依託水路的大運量、低成本的優勢發展起來的。"梁雄耀介紹説。

    重鋼的一位負責人表示,三峽成庫前,長江水運條件無法滿足該企業的物流需求;成庫後,目前該企業每年2000萬噸的物資通過長江水道疏散,該企業的物流成本對比下降了35%左右。

    借助於水運優勢,長江對沿江省份的輻射力明顯增強。"目前重慶港口的輻射範圍很廣,貴州、四川、雲南等西南地區,甚至陜西等西北地區的貨物都通過重慶集散,目前重慶約40%的貨物是來自於周邊省市。同時,東部的要素依託長江加速向西部轉移。"何昇平説。

    隨著要素的轉移,一大批新興産業紛紛落戶沿江城市,並帶動這些城市的飛速發展。在重慶,萬州、涪陵、長壽等城市迅速成為東部産業的西部承接地正加速崛起;巫山、奉節等城市正借助三峽成庫形成新的自然景觀積極打造旅遊産業,試圖探索出一條環保綠色的發展之路。 

責任編輯: 黃林昊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