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三天兩提“加減法” 為經濟增新引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1-07 08:58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字體: 打印本頁

    中新社北京11月6日電 (記者 彭大偉)簡政放權與改善監管的“加減法”,正成為中國官方近來突出強調的一道“算術題”。

    11月3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經濟形勢座談會上強調,做實行政審批、市場壁壘和各種“路障”的“減法”,做好市場空間、創業天地的“加法”。

    11月5日,李克強又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要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把能取消的前置審批項目儘量取消,“能給市場做的要儘量還給市場”。同時,他亦強調,“市場需要監管,也渴望監管。監管部門必須履行好應盡的職責”。

    專家向中新社記者指出,總理三天內兩提“加減法”,其內在邏輯在於“以減促增”,即以改革更好地激發市場活力,培養經濟新增長引擎。

    大力削減事前審批煥發經濟活力

    “改革就是為了釋放經濟增長潛力,激發社會活力。”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孫學工表示,“減”是為了更好地“增”,“簡政放權增加了社會創造力,令社會資本更好地迸發活力”。

    “審批規範化、便利化,肯定會減少企業辦事成本。”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王滿傳告訴中新社記者,過去繁多的審批事項和過長的審批流程制約了企業發展。

    在王滿傳參與國家行政學院對國務院簡政放權展開的第三方評估時,便有企業反映,“項目審批晚一天可能損失一千萬”。

    針對這些問題,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行五個“一律”,更大程度方便企業投資。而對確需保留的前置審批及仲介服務,要制定目錄,並向社會公佈。

    根治“審批依賴”透明市場環境

    重點實行更加便捷、透明的投資項目核準,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這是要根治“審批依賴症”,堵住利益輸送“暗道”。

    審批權過度集中,在過去導致了尋租和利益輸送的痼疾。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法規司司長李亢日前便以發改委為例表示,發改委掌握大量的投資項目審批權,容易成為地方和企業公關對象。

    本屆政府成立以來,在簡政放權方面取得不少成績。但李克強5日還是強調,各部門都要認真地自我核查,對沒有法律依據的審批事項一律清理,努力做到前置審批“法無授權不可為”。

    王滿傳將審批權下放受阻總結為兩種情況:“不願意放”和“不敢放”。

    “有的是路徑依賴,過去就是這種管法,怕事中事後監管還沒有跟上、怕出亂子;有的則是擔心部門利益受損。”王滿傳亦注意到,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建立仲介機構信用檔案,嚴格依法監管,對出具假報告、假認證等加大打擊力度,嚴懲違背誠信行為”,“仲介機構屬於企業行為,將來要逐步形成良性競爭,讓市場來優勝劣汰”。

    以減促增利好各類所有制企業

    3日的經濟座談會上,李克強指出,簡政放權、放管結合一系列舉措帶來小微企業、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已經有力地帶動了就業的增加。

    而事實上,簡政放權“以減促增”不僅帶動小微企業和民間資本煥發活力,更以提供更加公平、有序、透明和法治化的市場環境,普惠各類所有制企業。

    大型央企中國移動集團公司副總裁李正茂日前便表示,中國移動由於在境外上市,所以在部分運營資質方面遇到了一些麻煩,“我們到現在好多東西還拿不全”,“很多資質還需要特批”。

    而對於正公開徵求意見的《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修訂稿,中國歐盟商會5日亦表示,對中國政府在減少外資準入障礙上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支持和歡迎。

    孫學工表示,包括削減前置審批、推行投資項目網上核準等在內的簡政放權舉措,有助於營造對外企等社會資本一視同仁的市場環境,也有助於改善社會資本發展興業的整體環境。

責任編輯: 姜晨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