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專電(記者張建、伍鯤鵬)國務院法制辦24日公佈《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送審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作為第一部禁止在所有室內公共場所和部分室外區域吸煙的全國性法規,這個送審稿引起公眾廣泛關注。 最嚴控煙條例,接軌國際公約 專家認為,這一條例一旦出臺,將是中國控煙工作的一次巨大進步,在許多方面實現了一步到位。 首先,控煙立法將從地方層面上升至國家層面,覆蓋全國控煙立法盲區,有力推動控煙進程。 北京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克安説:“國家層面的法規出臺之後,將減少地方立法成本,進一步推動地方制定具體的控煙法規。以國家為後盾的控煙法規,將有力地推動地方控煙工作的開展,也將為執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其次,在控煙範圍上實現了一步到位。規定所有室內公共場所一律禁止吸煙;以未成年人為主要活動人群的公共場所的室外區域,高等學校的室外教學區域,婦幼保健機構、兒童醫院、婦産醫院的室外區域,體育、健身場館的室外觀眾坐席、賽場區域,公共交通工具的室外等候區域等也全面禁止吸煙…… 專家認為,這一法規全面體現了《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的精神,比如要求“所有室內公共場所一律禁止吸煙”“全面禁止所有的煙草廣告、促銷和贊助”“電影、電視劇及其他節目中不得出現煙草的品牌標識和相關內容,以及變相煙草廣告”等內容比較具體,可謂是力度空前,令人振奮。 另外,新規還規定了考核制度和經費保障,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公共場所控制吸煙工作所需經費予以保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制定公共場所控制吸煙規劃並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政府績效考核”等。 煙民隊伍龐大,監管難度增加 送審稿公佈後,有關專家和公眾擔憂,一些實際困難可能會阻礙這一法規的順利實施,決策者需要有充分考慮,做好相應的制度設計。 一是全面實施公共場所禁煙規定,可能會受到煙民抵制。一些煙民認為,吸煙也是一項權利,今後規定很多地方不能抽煙,還要求機關公務員等人群帶頭禁煙,是不是侵犯公眾吸煙的權利;況且這麼大的煙民群體,如何實現監管呢?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青斌認為,我國煙民數量非常龐大,他們對煙草和吸煙場所的需求非常高,這部分人對於控煙可以説是持反對意見的,這個群體可能會阻止控煙新規的出臺和落實。 二是特殊人群吸煙行為如何監管。送審稿規定,各單位負責人一把手是本單位控煙工作第一責任人。然而,一些機關公務員告訴記者,雖然中央要求領導帶頭禁煙,但是有的領導在自己辦公室吸煙,下屬在場誰敢説不讓領導吸煙? 三是執法難題如何解決。專家認為,未來的主要困難是執行,由誰來監管?是一個部門監管,還是多個部門共管?目前來看主要採取的是間接管理,由公共場所的管理者對吸煙者進行制止。 以長春市為例,該市今年3月初開始實施防止煙草煙霧危害辦法,要求所有公共場所室內全面禁煙,並提出了衛生監督機構“一家執法”的控煙模式。 然而,記者了解到,由於種種限制,目前衛生監督機構的監管能力也覆蓋不到所有區域和行業,部分學校、醫院和大部分中小餐館、賓館仍舊是監管難點。一些執法人員表示,現實執法並不是那麼簡單,只能一步步推進,協調其他部門也不是那麼簡單。 凝聚社會共識,推動全面控煙 據了解,我國吸煙人群逾3億,另有約7.4億不吸煙人群遭受二手煙的危害;每年因吸煙相關疾病所致死亡人數超過100萬,如對吸煙流行狀況不加以控制,至2050年每年死亡人數將突破300萬,成為人民群眾生命健康與社會經濟發展所不堪承受之重。 清華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教授表示,我國因煙草之害的死亡人口數已經大大超過安全事故死亡人數,成為危害我國人民健康和公共安全的“第一大隱形殺手”。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煙草受害國,之所以在控制吸煙問題與先進國家存在明顯差距,主要原因之一即在於公眾對於吸煙危害健康這一重要的科學事實缺乏深刻的認識。 國際煙草控制政策評估項目(ITC項目)第三輪的調查發現,多數吸煙者知曉吸煙可以導致肺癌、肺氣腫、早衰等疾病,但只有約一半的吸煙者知道吸煙可以導致冠心病、口腔癌和流産,只有27%的吸煙者知道吸煙可以導致中風,只有30%的吸煙者知道吸煙可以導致陽痿。 中國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楊功煥説,政府重視是推進控煙的前提,但並不是有了政府規劃就大功告成。如何有效地讓煙害成為社會共識,讓群眾自覺主動地參與煙草控制才是關鍵。 中國控煙協會理事吳益群認為,此次控煙新規若能增加對煙草零售階段的消費稅,以及禁止煙草廣告和影視煙草畫面等,也將是減少吸煙者的好辦法。 國際防癆和肺部疾病聯合會高級項目官員甘泉博士説:“根據國際經驗,要想推動控煙工作取得明顯進展,使煙民數量得以明顯下降,政府應該選擇大幅提高煙草稅,以産生稅價聯動效應。”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