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氣候安全 給藍色星球一個綠色明天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解讀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發佈後,其主要內容和重要結論,對加強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引起各國高度重視,制定相關應對政策和措施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對中國的未來發展也帶來諸多啟示。11月24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媒體採訪,就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重要內容進行解讀。 核心結論:人類對氣候的影響越來越明顯,面臨風險越來越高 鄭國光介紹,IPCC本次評估報告與歷次相比,特點在於進一步夯實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性和必要性,評估更為客觀。其核心結論一是人類對氣候系統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二是人類對氣候的干擾越大,人類所面臨的風險就越高;三是人類可以採取更多的措施來限制減緩氣候變化,可以建立一個更加繁榮可持續的未來。 氣候變化是不容置疑的一個事實。從1880到2014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升高了0.85℃。1983年-2012年是北半球140年來最暖的30年,也是1850年以來也是最暖的30年。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已經對地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産生了廣泛影響,在水資源、生態系統、糧食生産、人類健康等領域,已經檢測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此次評估報告繼續支持了人類活動是全球氣候變暖主要原因的結論。這是工業革命以來人為排放和自然排放的二氧化碳對地球系統貢獻和累積的結果。最終的結論表明,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氣候變暖一半以上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此次評估認為這個結論的可信度在95%以上。氣候變化已是不爭事實,未來溫室氣體的持續排放將導致氣候繼續變暖,將會帶來更為廣泛的影響和風險。 最大亮點:首次用氣候風險評估氣候變化影響 報告第一次用氣候風險來評估氣候變化的影響,以氣候風險為切入點,提出了減少和管理氣候變化風險的一些基本的途徑。報告進一步明確了應對氣候變化適應和減緩並重的理念和行動的重要性,為推動有效管理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採取適應氣候變化的渠道提供一些方法和途徑。 沒有普適性風險管理的措施,適應行動必鬚根據不同國家的國情因地制宜。我國可以通過採取積極主動的適應行動,通過加強調整和管理人類的活動,減少和管理氣候變化的風險,有效減緩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的不利影響。 去年,我國發佈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戰略,明確各個行業和各個地區要採取相應的適應措施來適應氣候變化,降低氣候變化風險。加強防災減災能力的建設,努力提高應對極端事件的能力。 全球氣候變暖以後極端事件的特徵更為複雜,氣象災害增多增強,但是其增加程度不可預知。風險管理的理念,就是根據未來氣候變化,把一些可能發生的極端狀況和各種氣候風險劃分等級,然後根據不同的風險程度考慮採取何種方式來應對。 另外,我們還要積極推進提高各行業應對氣候變化的水平,大力發展低碳能源,優化能源和産業結構,來遏制溫室氣體排放增長過快的勢頭,這與我們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一致的。 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內在要求 2度溫控目標一步步在倒逼人類給這個藍色星球許下一個綠色未來。全球長期減排和綠色低碳發展早已是大勢所趨。 我國人口眾多、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並處於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我們同時面臨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和應對氣候變化多重壓力,所以十八大提出要科學應對氣候變化、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這是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和決策要求。我們要加大力度科學應對氣候變化,要大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這是由我們國家的自然環境和發展階段所決定的。 我國人均的碳排放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的數據顯示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是7公噸,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的40%了,並和歐盟持平,所以無論從總量還是人均排放來説,我們未來在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減緩氣候變化所面臨的壓力,是前所未有的。 面對全球變暖的嚴峻形式和我國節能減排的艱巨任務,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氣候變化的工作。習總書記特別指出:“應對氣候變化,這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的。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內在的要求。”今年國務院常務會曾專題討論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問題。我們要轉變發展方式、保護環境、建設美麗中國,需要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節能減排,促進我們的發展。 氣候安全是其他安全的重要前提:要從戰略高度來重視 氣候變化導致的風險在我國也不斷加大。氣候變化對我國國家安全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並對國家的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環境安全、重大工程安全等一些傳統的和非傳統的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氣候安全的理念。氣候安全指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不受氣候變化威脅的狀態。作為一種全新的非傳統安全,氣候安全是我國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以及國家安全體系中其他安全的重要前提,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需求,是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的重要基礎,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中國夢”的基本保障。 所以我們要從戰略的高度來重視氣候安全問題,把氣候安全作為國家安全體系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來考慮。根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確定的中長期安全目標,減輕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産、水資源、生態、能源以及城鎮化建設、人民生命財産的威脅,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的發展。 中美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大國責任和外交承諾 最近中美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計劃到2030年左右,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達到峰值,並要努力早日達到峰值;到2030年中國的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我們的目標是2020年達到15%,2013年達到了12.3%,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的比重越高,對我國新能源包括其他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壓力就越大。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這也表明中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也反應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負責任的政府,在積極履行外交承諾。 《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是我國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下的決心,真正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鮮明態度,國際反響甚好。中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鼎力聯合,引導了國際氣候變化談判開始,我們態度鮮明,決心堅定,對明年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達成新的國際氣候制度信心在握,如此參與國際治理,展示了大國風範、自信與責任。(盧靜娜)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