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員:新常態下穩增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2-09 07:28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儘管下行壓力加大,2014年中國經濟仍然保持平穩發展,穩中有進,穩中提質。

    經濟進入新常態,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我們應當有什麼樣的速度觀,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穩增長?今年中國經濟發展走過的路程,給人深刻的啟示。

    擺脫“高速期待”——

    兩台傳統“發動機”都已減速,告別高速增長是規律使然

    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長7.4%,第二季度同比增長7.5%,第三季度同比增長7.3%……今年以來,經濟運行呈下行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短期出現整體下滑。特別是第三季度的增幅創下了近五年半來的新低。儘管中國經濟仍然運行在預期增長目標的合理區間,儘管中央領導一再提醒我們面臨著“三期疊加”的壓力,但對於多年少見的實際增長低於預期的情況,還是出現了擔心和爭論。怎樣分析經濟增速放緩?

    增速換擋是“調整的陣痛”。增長放緩的背後,是傳統産業産能嚴重過剩、房地産持續調整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放緩的疊加效應。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將增速放緩的原因總結為“兩台發動機在減速”,“新世紀以來,我們給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裝了兩台新發動機,一台是通過加入世貿組織裝上了出口的外需發動機,一台是通過住房制度改革裝上了房地産的內需發動機。正是這兩個發動機同時強勁工作,使2001年到2007年成為新中國成立65年來增速最快的時期之一。而今年這兩個發動機都開始明顯減速。”

    投資增速持續下降,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主要原因。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名義增長16.1%,創下2002年以來的新低。其中,房地産業告別了過去高增長時期,僅投資增速下滑一項,就直接拉低GDP增速超0.3個百分點;房地産與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下降,又造成製造業市場收縮,投資回落較快。

    國際市場復蘇乏力,使産能過剩的製造業雪上加霜。前三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額同比僅增長3.3%;工業增加值增速一度探至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新低,工程機械、原煤等工業産品産量負增長,汽車、鋼鐵、水泥等增幅出現明顯下降,都表明企業在被動調整産能,供給增長明顯放緩。

    增速換擋是“成長的煩惱”。在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後,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已經降低,經濟進入了自然減速的過程,亦稱增長速度換擋期。增速雖然放緩,但由於基數大了,經濟總量的擴張仍然驚人。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已高居全球第二,7.4%的GDP增速儘管低於前些年,但對應的增量已大於20年前的GDP總量。

    “增速放緩是正常現象,符合經濟增長的規律。隨著增長的基數持續增大,即使增長速度降低,每年GDP的增量依然很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舉例,2000年我國GDP一個百分點對應的增量約1000億元,近兩年則達到5000億至6000億元,即便增速放緩些,依然可以如期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今後我國如能保持6%—7%的經濟增長,仍然是世界範圍內相當高的速度。”

    走出“速度焦慮”——

    增速放緩未對就業、收入造成衝擊,結構調整穩中有進

    儘管增速放緩,但“換擋”並沒有出現斷崖式下跌的劇烈波動。“經濟運行延續了2012年以來經濟增長波動回落、波幅收窄的趨勢。”在長期跟蹤研究宏觀經濟的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看來,經濟增速波動的幅度越來越小,即每年內四個季度增長最快的與最慢的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波動浮動從2008年、2009年的3.6、4.7個百分點縮減到今年前三季度只有0.2個百分點,是一種溫和的回落。既然增速是溫和回落,我們為什麼要有壓力?”

    毫無疑問,只有中國經濟增長保持一定的速度,才有就業的穩定、收入的提高、民生的改善,才有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的空間。那麼,我們可以看看今年經濟增速背後這些方面的情況。

    看就業,過去經濟增速下降,總是伴隨著就業形勢向不好的方向轉變。但是今年1—9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1082萬人,相當於前三季度就完成了1000萬人就業的年度目標,成績又一次創下歷史新高。

    看收入,今年1—10月,全國財政收入119642億元,同比增長8.2%,基本符合預期目標。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為8.2%,增長速度比GDP增速高0.8個百分點。1—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9446.8億元,同比增長6.7%。總體上看,工業利潤仍保持一定增長,利潤率還穩中略升,1—10月份,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57%,比1—9月份提高0.05個百分點。這顯示在新常態下工業經濟效益總體上仍呈平穩運行態勢。

    GDP增速放緩而就業和收入穩定,這是我們無須為速度過度擔心的理由,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還應該看到中國經濟正在發生的積極變化。

    産業結構孕育新突破。前三季度,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産業2.5個百分點。“整個經濟向中高端邁進的態勢非常明顯”。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説。

    需求結構展現新變化。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48.5%,比資本形成總額增速的貢獻高約7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繼續增強。

    收入分配結構有所改善。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贏GDP增速和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居民收入在國民經濟的初次分配中佔的比重提高。

    區域發展協調性在增強。東部地區的引領作用更加明顯,中西部地區後發優勢繼續得到發揮。

    正是看到這些變化和亮點,盛來運表示:“今年以來雖然經濟增速略有放緩,但是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結構在持續改善,增長的質量有所提高,經濟內生的新動力有所集聚,同時新經濟的成分在茁壯成長。整個中國經濟繼續在向好的預期方向發展。”

    提升“穩速水平”——

    擯棄“速度依賴症”, 既保持調控定力,又培育新的增長動力

    原有動力正在減弱、新動力仍需培育,在“三期疊加”的重重壓力下,2014年穩中有進來之不易。

    面對持續放緩的經濟增長速度,黨中央、國務院保持定力、創新調控、精準發力。針對經濟結構中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實施了旨在支持“三農”、小微企業的定向降準、定向再貸款以及支持棚改的專項金融債等金融政策,並把貨幣政策與對特定行業、特定領域的稅收、擔保、貼息等財政政策更好地結合起來,以“噴灌”“滴灌”代替“大水漫灌”,在穩增長的同時,也防止“強踩油門”的後遺症,更給結構調整開出“良方”。

    抓調控不失速度,促改革激發動力。2014年,政府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的力度格外大、步伐格外快。中央層面政府核準的投資事項比2013年減少40%,連同2013年減少的60%,本屆政府前兩年中央層面的核準項目數量共將減少約76%,對發揮投資拉動作用,平穩度過換擋期至關重要。小微企業、現代服務業創業環境進一步改善,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在廣東深圳,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使商事主體平均每月新增3.62萬戶;在浙江嘉興,受益於“營改增”的結構性減稅,越來越多的小微企業踴躍投身於現代服務業,納稅企業數量比試點初期增加了185%……

    展望來年,從外部環境看,金融危機後的調整仍未完成,世界經濟復蘇的過程仍然一波三折。從內部環境看,我國仍處於“三期疊加”,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結構失衡、産能過剩等等矛盾仍需付出較大努力。但是,中國經濟仍然處在戰略機遇期,新常態更給我們帶來了新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列舉了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4方面的發展機遇:第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第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第三,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第四,新常態下,中國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

    “經濟增長速度高一點,還是低一點,本身並不重要,關鍵看經濟運行的質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形勢分析課題組指出,從國際經驗看,經歷較長時期高速增長的國家,在轉型期容易犯“速度依賴症”,不願接受增速下降的事實,從而採取強力刺激,往往導致矛盾進一步積累和拖延,甚至最終引發危機。“在轉型過程中,利用調控手段,平抑經濟波動,防止短期過快下滑是必要的,但應堅持速度服從質量的原則,只要守住總體企業盈利可持續、就業穩定、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經濟增速低一點並不會引發嚴重社會衝擊,反而有利於借助市場力量推動資産重組、結構調整和培育新增長動力。”

    2015年,仍將面臨許多挑戰,但可以肯定的是,“中高速增長”以及“提質增效”仍將是中國經濟的主旋律。對此,我們沒有理由悲觀。(朱劍紅 陸婭楠)

責任編輯: 林巧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