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註定要載入史冊的時刻,這是一個靜悄悄地開閘通水“儀式”。 12月12日14時32分,陶岔渠首大壩閘門開啟,清澈澄碧的丹江水噴涌而出,浪花飛濺,向著遙遠的北國澎湃前行,一代偉人的天才構想終於變為現實。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跨越半個多世紀,數代建設者為之殫精竭慮、奮鬥犧牲,豫、鄂兩省40多萬移民痛別故園、浩蕩遷徙,這是無數心血汗水、智慧勇氣熔鑄成的韆鞦偉業。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標誌著東、中線一期工程建設目標全面實現。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件大事。 在通水的現場,記者看到,舉世矚目的通水時刻,沒有大幅標語,沒有鮮花紅毯,沒有彩旗飄飄,沒有鼓樂喧天,沒有一個領導參加。沒有任何儀式、安安靜靜的陶岔渠首,這裡就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的通水現場。 “這麼浩大的世紀工程,竟然不搞儀式,靜悄悄地開閘放水,太務實了!我們從中看到了領導幹部作風的轉變,不搞花架子,不勞民傷財,這就是踐行群眾路線的最好榜樣。”現場一名工程管護人員連連感嘆。 記者看到一位面色凝重的獨臂老人,交談後得知他叫李進群,陶岔村村民。上個世紀參加修建老渠首閘時,老李失去了右臂,他對渠首大壩有著非同常人的感情,聽説今天通水,特意趕來觀看。 “終於通水了,我很激動。國家這樣從簡是對的,如果又是敲鑼打鼓又是放炮,既浪費又污染空氣。”李進群説得很樸實。 在通水現場,淅川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本貴告訴記者,與陶岔渠首的安靜不同,當天2000多名幹部群眾正在庫區周圍和幹渠兩側植樹造林,為保護水質辛勤勞動。 記者電話採訪了淅川縣委書記馬良泉,他深有感觸地説:“南水北調是一項重大的民生民心工程,不舉行通水儀式是改進作風、務實為民的具體體現,這種作風的轉變將激勵我們腳踏實地、艱苦奮鬥,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記者 李曉瑋 張海濤)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