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下行壓力大,積極的財政策應更有力度。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盤活各領域財政“沉睡”資金,提高使用效益,緩解財政收支困難,讓積極財政政策更好發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創新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 伴隨經濟增長換擋,財政收支也進入新常態。過去20多年來,財政收入以遠高於GDP增幅的兩位數速度高增長,但近年來增速已明顯放緩,甚至低於GDP名義增速。收入增長放緩的同時剛性支出壓力不減,現在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財政都面臨較大的收支壓力。然而,一反常態的是,今年財政存款卻大幅上升。截至2014年11月,財政本外幣存款接近5萬億元,超過全年公共財政收入的1/3。與之相吻合的是今年年底突擊花錢現象並不十分明顯,2014年10月財政支出為-5.7%,11月僅增長0.8%。 從宏觀調控角度看,通過貨幣政策發揮“穩增長、調結構”空間越來越小,亟需財政政策發力,“挖潛增效”就成為必然。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三項措施盤活財政存量:統籌使用結轉資金,清理財政專戶,對預算週轉金和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規模佔比設定上限等,讓公帑有效服務公眾、造福人民。落實這些具體措施,將喚醒趴在賬上“打呼嚕”的沉睡資金,提高結轉結余資金使用效率。 從財稅改革角度看,試點滾動預算,避免突擊花錢,標誌著預算管理制度改革進入實質操作階段。2014年9月全國人大通過了新修訂的《預算法》,10月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在營改增等稅制改革啟動之後,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展開。常務會議提出,在水利投資運營、義務教育、衛生、社保、環保等領域開展三年滾動預算試點,正是預算改革的具體實踐。 未來除了盤活“沉睡”的資金,還要管住沒有用好的資金,優化支出結構,將有限的錢真正用在“刀刃”上。當然,這將涉及各部門可支配資金的調整,與部門利益、權力緊密聯絡在一起。如果讓各方都滿意,就只能是“撒胡椒面”,財政資金就很難用到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結果很可能是,錢花了而事沒辦好,甚至沒有辦。打破利益存量,重構資金分配規則,才是“盤活政策”的要義所在。(新華社經濟分析師 郭洪海)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