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向陽紅09”船1月3日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2日在西南印度洋下潛,首次採集到海底高溫熱液區流體,並測量了一個熱液噴口溫度。 據現場指揮部總指揮于洪軍介紹,“蛟龍”號此次在西南印度洋中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下潛,下潛人員成功利用載人潛水器特性對海底活動熱液區開展了探測活動,在兩個熱液噴口分別獲取了150毫升的高溫熱液流體樣品,並測量到一個熱液噴口的溫度為352攝氏度。 此外,“蛟龍”號對熱液區的部分低溫熱液噴口進行了溫度測量,獲得的溫度為5攝氏度至12攝氏度。潛水器還布放了生物定殖架和微生物生長儀,獲取了高精度的海底噴口定位數據並採集了多塊硫化物、岩石樣品以及水樣。 于洪軍説,本次下潛發現,這個熱液區煙囪分佈密度大,活煙囪與死煙囪相間出現,熱液噴口流體噴出量大,熱液流體密度高,這對研究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的海底熱液系統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本次下潛由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潛航員傅文韜擔任主駕駛。他説:“這次是‘蛟龍’號首次到高溫熱液區作業。熱液區地形非常複雜,很難找到一塊‘落腳’的地方。另外,熱液噴口溫度很高,達300多攝氏度,既要操作潛水器與熱液噴口保持距離,又要盡可能靠近熱液噴口以測量溫度並採集流體和硫化物樣品,操作難度很大,是難得的一次鍛鍊機會。” 海底多金屬硫化物的形成是由於大洋中脊構造岩漿等活動,溫度只有幾攝氏度的海水滲入地層,被海底高溫岩石加熱排出,高溫流體與周圍冷海水混合,形成高溫或低溫熱液區,在高溫熱液區往往沉澱形成硫化物“煙囪”和多金屬硫化物。多金屬硫化物富含鉛、鋅、銅、金、銀等金屬元素且富集程度高,是人類重要的潛在海底礦産資源。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