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向陽紅09”船1月3日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3日繼續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下潛作業,對這個中國首個發現的海底熱液區進行科學考察。 據現場指揮部介紹,這次下潛的主要任務是探索載人潛水器在熱液口的作業方式,測定噴口溫度,採集熱液流體、煙囪體、岩石和生物樣品,進行海底高清攝像照相與環境參數測量,下潛深度約2800米。 “蛟龍”號2日在這個海底熱液區首次下潛,測量了熱液噴口溫度,並採集了熱液流體、岩石和生物等樣品。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陶春輝説,龍旂熱液區是中國于2007年發現的首個海底熱液區,是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的組成部分,“龍旂”一詞出自《詩經》。 海底多金屬硫化物的形成是由於大洋中脊構造岩漿等活動,溫度只有幾攝氏度的海水滲入地層,被海底高溫岩石加熱排出,高溫流體與周圍冷海水混合,形成高溫或低溫熱液區,在高溫熱液區往往沉澱形成硫化物“煙囪”和多金屬硫化物。多金屬硫化物富含鉛、鋅、銅、金、銀等金屬元素且富集程度高,是人類重要的潛在海底礦産資源。 在活動海底熱液噴口附近,通常還存在一個與地面上依賴於光合作用維持生命系統完全不同的熱液區生態系統,這個系統的生物耐高溫、高壓和劇毒,是生物科學家研究的前沿課題。 目前,“蛟龍”號正在西南印度洋執行2014-201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二、三航段科考任務,為期120天。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