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新年廣東考察釋放了什麼信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1-06 20:41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體: 打印本頁

李克強總理剛剛結束的廣東考察,留下了不少溫馨有趣的花絮瞬間:受邀成為“創客中心”的榮譽會員、見證互聯網銀行第一筆放貸業務、受到廣場舞阿姨的熱情邀請、與“南巡”親歷者共話改革開放。而在這些暖心細節背後,總理新年首次基層考察,其足跡釋放的信息更加耐人尋味。

向改革致敬

首提“改革是中國最大紅利”的李克強,在深圳蓮花山釋放了更加明確的信息:向改革致敬。

5日上午,李克強和現場群眾一起向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並與當年陪同小平“南巡”的部分老同志回憶“南巡”場景,共話改革開放。

總理説,小平同志當年提出“發展是硬道理”,至今聽起來振聾發聵。今天仍要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深圳是試驗田,要探索、探索、再探索,大膽地去闖、大膽地去幹,闖的、幹的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允許特區先行先試,“給你們發展的寬容度”。

在山頂平臺晨練遊覽的上千名群眾看到總理,爭相與他握手、歡呼問候,還有人邀請總理一起跳廣場舞。這些畫面的含義更加意味深長:向改革致敬、汲取改革元氣的目標,終究還是為了每一個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激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

李克強總理在深圳考察的第一站,是柴火創客空間。“創客”概念源於英文“Maker”,意指那些將與眾不同的想法變成實物的人,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就是最著名的創客之一。

在柴火創客空間,李克強現場體驗了幾位年輕“創客”的創意産品。他通過感應操控一隻機械手臂拿起桌上的手機,並愉快地接受邀請,成為創客空間的榮譽會員,為創客精神再“添把柴”。

總理如此看重創客,首先是因為“創客”不是實驗室裏的科研人員,大多是普通的大學生、上班族,他們的奇思妙想來自於生活裏最直接的需求,將科技創新和“市場”緊密結合。

更重要的是,“創客”源自“草根”,與李克強歷來信奉“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力”和他力推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十分吻合。

李克強臨行前對各位“創客”説,你們的奇思妙想和豐富成果,充分展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這種活力和創造,將會成為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不熄引擎!”

為互聯網金融創造“溫暖春天”

剛剛開業的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是總理考察行程的第二站。李克強在此觀看銀行“刷臉認證”、“大數據分析信用評級”等技術創新,見證銀行第一筆放貸業務,並表示為互聯網民營銀行創造“便利環境和溫暖春天”。

對於互聯網金融等新興業態,李克強一直抱以寬容態度。他多次説“不要新業態出來立刻管理、打壓”。

在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李克強説:“微眾銀行一小步,金融改革一大步。”他鼓勵這裡的工作人員要不斷降低融資成本,倒逼傳統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給千千萬萬的小微企業以實際信貸支持。

他對微眾銀行服務小微企業和普羅大眾的理念非常讚賞。他叮囑這家銀行負責人,不管將來微眾銀行發展到多大規模,都不能忘了小微企業,“要讓普羅大眾都念你們的好”!

為中國裝備“站臺”,為機制創新“鼓掌”

作為中國的“超級推銷員”,總理考察華為公司、廣東電力設計研究院的用意顯而易見。此前出訪期間,李克強參觀過華為羅馬尼亞公司,也見證了廣東電力設計研究院多個海外工程的訂單簽署。

李克強在考察期間説,中國裝備、中國企業走出國門,不僅轉移消化國內的富餘優質産能,更能讓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接受嚴苛檢驗,促進中國製造升級換代。他特別承諾,今後不僅要繼續推銷中國裝備,對於中國企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也會在外交談判中直接提出、力促解決。“政府為企業爭利,就是為國家謀利!”

而在為中國裝備“站臺”的同時,李克強在華為特別肯定了其“機制創新”的價值。華為目前在全球已創立了16個研究中心,獲得超過3.6萬項專利,而一半以上員工持有股份的“股權激勵制度”,被研究機構普遍評論為華為的“成功密碼”。

李克強説,沒有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就無從依附。要通過改革創新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技術創新的空間和動力。

寄厚望于特區賦予特區新使命

去年9月,李克強對掛牌一年的上海自貿區進行了“年考”後,2015年伊始,他又來到了剛剛獲得批復的廣東自貿區南沙片區,寄厚望于這裡為改革“探路”。

廣東省負責人向總理介紹説,當地通過改革簡化審批流程、整合各類證件,李克強非常高興。

“這就是自貿區要做的工作!”他説,“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話最早就是廣東喊出來的。你們要繼續簡化審批流程、激發市場活力、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爭創審批的‘特區速度’。”

臨行前李克強説,廣東自貿區要利用毗鄰港澳的區位和專業人才優勢,加強同港澳深度融合,優先發展金融、科研等高端服務業。在建設高樓大廈的同時,豐富城市的“發展內涵”。

他説:“廣東是改革的先行者和排頭兵,要繼續先行先試,為‘三規合一’等改革探路。”

責任編輯: 劉笑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