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資整治的河塘,如何避免“邊治理邊污染” “費了大力氣,投入幾千萬疏浚,最後發現,一些農村河塘卻是‘久治不凈’。尤其是那些流經幾個村的河道,問題最嚴重。”面對記者,江蘇省揚州邗江區蔣王街道農業中心主任錢永久提起以前的尷尬:我們沿著河做過一些調查,最後發現,河道疏浚後交給各村分段包乾,但各村經濟實力不均衡,很難做到每個村都將河道管護好。因為河水相連相通,一段河道環境治理不善還會連累其他河段,每年因河道管護造成的矛盾也非常多。 遇到類似問題的不僅是蔣王。這些年,江蘇省持續投入巨量資金整治農村河塘,從蘇南到蘇北,河塘疏浚已成地方政府民生目錄上的必答題。在把“一汪碧水”還給農村的同時,疏浚之後的長效管護則成了另一道難題。農村“當家河”如何才能清水長流?怎樣避免陷入“邊治理,邊污染”的陷阱? 去年底,記者來到位於揚州西郊蔣王街道西部的趙家支溝河,這條河流經街道下轄的兩個村,此刻一位身穿黃馬甲的保潔員正撐著一艘小船在河道裏邊巡查邊打撈垃圾。保潔員告訴記者,這條河的管護去年7月份被他所在保潔公司承包下來,按規定,一旦水面上有超過0.5平方米的漂浮物,他和公司都會被處罰。 原來,作為揚州農村河塘管護的試點,蔣王街道將其轄區11條共17.5公里的鎮級河道的日常管護全部推向市場,通過公開招投標,交給專業保潔公司全天候打理,而街道則負責對公司進行日常考核。新的運作體制下,一條河不再按村分段,日常管護的標準也得到了提高,現在保潔公司不僅打撈河道漂浮物、有害水生植物,清除浮萍、青苔等,河坡及河岸小道也做到了無垃圾物、無雜物。 “新模式運行不到半年,效果非常顯著,周圍老百姓也特別滿意。”錢永久説,花的錢比以前多了些,但保潔標準提高幾個層次,這些河道現在都堪稱風光旖旎的景觀河。 不僅在揚州,農村河道保潔市場化已成趨勢。在南通海安,這裡不僅把河塘的長效保潔發包給市場,更趟出“以河養河”的新路子。 雖是冬日,但走在海安洋港河岸旁,依然有成排的綠樹低頭俯立,偶爾冒出水面的小魚正歡快地遊著。“以前河兩岸綠化很少,垃圾遍佈,河水更是刺鼻難聞,現在整治後,河兩邊補栽不少景觀樹,吸引不少居民前來散步。”家住麗都嘉園的老人徐培珍感慨地説。 更大的秘密在水裏——海安自2012年在全省率先實施“以河養河”生態保潔模式,將疏浚整治好的河道河塘承包給當地村民,他們通過保潔、種植、養殖,加強河道長效管理,其收入由承包人與所在村分成。白甸鎮官垛村14組的錢春華是當地有名的“魚老大”,他跟村裏簽了8年合同,承包水面保潔養魚,第一年收入就突破10萬元。如今,借“清水工程”的東風,他又投入10多萬元,用於購買魚苗。“河水乾淨了,養殖的魚品質也好,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讓農村碧水長流,市場化的區域共治漸成趨勢。“能領到這張執照可不容易。”近日,宜興市萬石鎮的李建衛從工商局註冊科工作人員手中接過營業執照後,感慨地説。李建衛手中拿著的執照,是無錫市首家河道綜合管理專業合作社的“身份證”。 37歲的李建衛從事河道疏浚工作已近10年。他發現,由於各地通常採取分段管理的模式,河道管理不僅花費大,且存在一定盲區。“為什麼不能整合人才和設備,成立一個河道管理的專業合作社,對全市河道進行流域性的線型管理呢?”李建衛把這想法反映給所在地萬石鎮農服中心,很快得到當地工商部門支持。 如今,作為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李建衛正著手組織鎮上的農戶,尤其是40後、50後剩餘勞動力,大家通過合作整治河道來增收致富。目前全鎮150多公里的河道已全部承包給李建衛的合作社,合作社成員有20多個農戶。萬石鎮農經辦負責人介紹,將來合作社的河道保潔業務還會向河道周邊的綠化管護拓展,預計加盟農戶可增加到70戶左右。 河道長效保潔,清除舊垃圾只是“治標”,防控新垃圾才是“治本”。“問題在河裏,根子在岸上。”為了防範“邊治理,邊污染”,南京市高淳區椏溪鎮鎮南村採取村民自治辦法,向亂扔亂倒垃圾行為説“不”。村裏通過制定河塘管理公約,明確規定扒洗家禽、魚內臟以及清洗帶泥根的蔬菜、農具等不得下塘。村支部書記呂新頭表示,改變村民陋習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樹立自我管理意識,愛塘惜水,不僅環境上清淤,習慣上更要“清淤”。無獨有偶,江寧區淳化街道青龍社區則成立由12名黨員組成的義務巡邏隊,每天早晚巡視社區的河塘,勸阻村民丟棄垃圾,用隊長徐大順的話説:“不讓政府花錢換來的成果‘打水漂’。”(記者 劉宏奇 李源)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