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江建峰養殖集配中心。四川省委農工委供圖 把産地變銷地,讓社員成股東,“小田小土”上的農民享受到流通環節增值收益—— 這是一座座神奇的“孵化器”:“土老帽”進去一番“梳洗打扮”,出來便是“高大上”,身價直漲,哪怕就在裏面歇幾天,也由“大路貨”變“搶手貨”。 如今,這23個經四川省委農工委、省財政廳在全國率先發起試點、被稱為“生産終點、市場起點”的農産品産地集配中心,正不斷神奇地鼓起農民的“錢袋子”。 11家分紅1892萬元入股社員平均多增收23% 1月29日,羅江建峰養殖專合社已有了過年的熱鬧。遞上股權證,社員武公銀從理事長甯秀英手中接過一沓大鈔——1年前,他試著入股1萬元參與集配中心建設,如今股金已幫他“下崽”3500元。 分紅只是“小財”。“去年禽流感鬧得兇時,肉雞每斤7元,成本卻在8.5元以上。”眼看虧得哭,武公銀卻淡定地把雞屠宰後放進集配中心凍庫,2個月後,貼上合作社“名鳳源”品牌,6萬多斤雞讓他多賺12萬元。 緊鄰的安縣森泰養雞專合社分紅大會同日進行。建峰強于自産自銷,森泰則成為縣內外優質農産品“中轉站”。他們全年存售獼猴桃等641噸,通過錯季銷售凈賺166.8萬元,戶均分紅6814元。“31戶未入股,據財政投資量化股金,照樣分3026元。”好農集團董事長徐寧説。 不僅是羅江和安縣。近日,四川全省首批11家集配中心迎來分紅潮,總額1892萬元,戶均分得3000余元,高於當地其他農戶23%。“去年多家試點社已分紅,今春,安岳、富順、德昌等地也將先後進行。”省委農工委市場信息處處長易飛説,試點就要幹一個成一個,把集配中心建成農産品初加工的廠房、儲存的庫房、農民增收的“金庫”。 探因簡單的農業生産者難以分享流通收益 同是資陽,同是水果,同時采收,方式不同,收益卻“兩重天”——— 雁江果農在田間將蜜橘以每斤0.5元賣給商販,簡單分級包裝,價格攀至0.8元;安岳果農卻不急於以1.1元地頭價出手,分級保鮮至春節,起碼賣2元多。 一個痛失4成收益,一個穩獲7成增值,反差背後正是四川農産品流通困境:組織化和農民參與程度低,環節多、費用高。 發達國家更讓人“眼熱”——加工量佔80%,産值為農業的2-3倍。收穫1元農産品後,美國可再創造3.72元産值。 四川省農民大多止步于地頭收購,無品牌、無包裝、無分級,加工流通環節的豐厚利潤落入非農領域。“癥結在於農民組織化程度低,流通方式滯後於市場需要,農民未獲市場主體待遇,被擋在收益門外。”羅江縣委農工辦主任唐萬華説。 如何讓農民分享應得收益?2013年4月,四川省委農工委聯合省財政廳下發《意見》,突出農民主體、農民增收,帶動農民入社、産品營銷、産業增值,以省級專合社為載體,以區域優質農産品為基礎,政府扶持、社員參與,試點建設一批具集貨、檢測、分選、加工、冷藏、配送和信息平臺等功能的産地集配中心,加快形成“多渠道、少環節、促增收”流通新格局。 經嚴格申報篩選,11家合作社首批啟動集配中心建設。當年10月,羅江集配中心率先試運行。 成效農民財産性收益顯露合作社凝聚力大為增強 目前,23個項目已覆蓋17個市州23個縣(市、區),惠及60家合作社、社員7367戶。“這裡是生産終點、市場起點。”羅江縣縣長曾長江認為,集配中心切入點很準確,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農民因此抱團搞加工、創品牌、闖市場,真正崛起為市場主體。 銷售組織化程度大大提高。首批集配中心冷鏈庫容7410立方米,全年儲運3.6萬餘噸,統購統銷60%以上。富順集配中心統一生産銷售“富順甜橙”,敲開國際市場;安岳、石棉則各自抱團10余家專合社成立聯合社,靠集團作戰成為當地産銷龍頭。 農民逐步掌握主動權。冷貯讓蔬菜延長上市30天、水果45天、肉類90天,冷運拓展銷售半徑300公里以上。“高坪、蓬溪今年借助冷藏車首次進軍成都市場;廣漢蔬菜遠銷北上廣,底氣更足,提價20%,銷量依然增至3600噸。”多地受益群眾豎起拇指。 不僅如此,按“民建、民管、民受益”原則,昔日“社員”變“股東”、“供貨者”晉陞“管理者”,合作意識日益增強。 “社員眼巴巴盯著,作為理事長,壓力更大了。”甯秀英錶示,今年要加把勁,把集配中心用活,多增收,多分紅。(記者 李淼)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