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主動融入國家戰略推進轉型發展見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2-05 16:1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從小商品出口“橋頭堡”到新絲綢之路“新起點”
——浙江義烏主動融入國家戰略推進轉型發展見聞

新華社杭州2月5日電(記者何玲玲、胡作華)浙江義烏是一個善於創造奇跡的地方:過去,這裡不沿邊不沿海卻打造出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市場;現在,這個浙中山區城市又成為全世界最長、途經國家最多的鐵路貨運線路——“義新歐”班列的始發地。

從我國小商品出口的“橋頭堡”到新絲綢之路的“新起點”,正是浙江義烏積極投身改革、主動融入國家戰略推進轉型發展的真實寫照。

“改革要主動,發展靠爭取”

馬德里時間2015年1月30日淩晨3點(北京時間1月30日上午10點),裝載有64個標準集裝箱的首趟“義新歐”(義烏—新疆—馬德里)鐵路貨運班列踏上返程。它將於農曆春節前夕回到浙江義烏,為國人帶來西班牙紅酒、橄欖油等“新春賀禮”。

這些進口商品到站後將存放在新建成不久的義烏保稅物流中心。“以前進口商品必須報關、繳稅後才能進入義烏,現在可以分送集報,即先銷售再集中申報,”“義新歐”班列運營方、義烏市天盟實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旭斌説,保稅物流中心的啟用為義烏進口貿易的常態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義烏海關關長林江告訴記者,2014年,義烏市“一鼓作氣”建成了多個貿易便利化項目,除了保稅物流中心,浙江中西部首個鐵路海關監管場所已在義烏啟用,義烏航空口岸也順利開放。義烏保稅物流中心運行兩個多月來,累計進出口貨物已突破4000萬美元,其中進口1720.6萬美元。

“改革要主動,發展靠爭取。”義烏市委書記李一飛説,沒有自然資源和交通便利優勢的義烏之所以能成為“全球小商品之都”,靠的就是積極投身改革,先人一步興商建市。新時期,義烏將把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作為推進轉型發展的契機,積極探索服務於“歐亞大通道”建設。

2014年1月,“義烏—中亞”鐵路貨運班列開通,半年後實現每週一列常態化運營,目前已累計發運3700多個標準集裝箱。當年11月18日,裝載有82個集裝箱的首趟“義新歐”貨運班列出發前往西班牙,開啟了義烏外貿新時代。

讓企業主導,市場化運作

跟國內其他中歐貨運線路不同的是,“義新歐”是唯一由民營企業運營的線路。“改革開放以來義烏培育出一批擁有體制機制優勢的民營企業,”義烏市商貿服務業集聚區管委會主任季金甫説,“義新歐”的建設將讓企業主導、市場化運作。

首趟“義新歐”班列于2014年12月9日抵達馬德里後,在西班牙引起了轟動。“當地商家貨源很多,我們要爭取儘快實現常態化運行。”馮旭斌説,冬天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一帶冰凍季節長,玻璃瓶裝的紅酒、橄欖油很容易遇低溫而爆裂,首趟“義新歐”返程時嘗試改制了兩個保溫集裝箱,回國後將對不同保溫方法的測試結果進行評估對比,總結出安全方案。

無論是本地企業還是境外企業,“義新歐”的意義不僅在於多了條“走出去”的通道,還在於有了“引進來”的“紐帶”。義烏小商品城貿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一心説,這幾個月,前來諮詢“義新歐”業務的企業特別多,像羅馬尼亞、波蘭、德國在義烏經商的企業都來了。

義烏紫光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施新雨從2008年開始在越南做OEM貿易,即委託當地中小企業代工生産然後進口越南的漆器、傢具。他説,2015年打算跟朋友一起組團到歐洲考察,希望通過“義新歐”快捷便利的運輸,把OEM做到歐洲去。

“一把德國品牌的鋼絲鉗售價460元,合資品牌的售價260元,國産的只能賣35元。”義烏開拓五金有限公司董事長吳獻法説,進口也是“借東風”,可以在進口過程中學習歐洲的先進工藝,等工藝跟上他們後,就可以賣到他們的價錢。

促進實現中歐合作共贏

近年來電子商務發展迅猛,義烏“實體”市場的發展後勁從哪來?“一要加強線上線下互動,打造‘網購小商品城’,二要利用義烏的全球知名度和快捷物流渠道,做強進口、轉口貿易。”李一飛説,義烏以前是中國小商品出口的“橋頭堡”,今後爭取做歐洲、亞洲兩大市場互動往來的中轉站。

去年以來,圍繞“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義烏提出了打造新絲綢之路“新起點”的戰略目標,並通過承辦“第二屆中國—中亞合作論壇”、承建“中國東盟商品交易中心”等方式,不斷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聯絡。2014年義烏市實現外貿出口1456.4億元,同比增長28.8%,其中出口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五國7.3億元,同比增長80.7%。

“‘義新歐’和義烏小商品市場將會相輔相成、共同發展。”中國小商品城集團公司董事長金方平説,去年以來,義烏小商品城和中央文明辦合作推出“中國夢”系列文創小商品,至今已開發1800個品種、銷售1000多萬件,有一部分已通過“義新歐”出口到了歐洲。一些海外商家表示,他們的顧客已開始通過市場渠道了解、感知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責任編輯: 劉笑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