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2月5日電(記者何欣榮)今年的地方兩會,淡化GDP目標成為一個普遍現象。至少有26個省區市下調了今年的GDP增長目標,上海則直接取消了GDP增長目標。淡化GDP目標是不是“適應經濟新常態”?會不會成為部分官員反腐背景下“懶政”“不作為”的藉口?新的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評價體系,是否已經建立?這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思索。 從地方兩會的輿論反應看,大多數網民對淡化GDP目標都持認可態度。一些網民表示,中國早就應該擺脫“增長拜物教”了。只要經濟增長有質量,成果惠及廣大市民,GDP增長得多點少點,不必過於在意。 但問題來了,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一定是矛盾嗎?很多地方兩會聚焦“科技創新”戰略,其實是一條量和質並重的發展途徑。我們確實不能硬性地把GDP當做目標,但以結構優化來保證一定速度的GDP增長,還是必要的。 在這點上,即使是率先取消GDP目標的上海,也沒有那麼“超脫”。在2015年的上海發展計劃報告中,仍保留了經濟增長目標(7%左右)。“上海的經濟比較成熟,政府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民生、環保方面。如果到了一些中西部地區,經濟基礎比較薄弱,這個時候跟著輿論走,放棄對經濟增長的重視,那可能就東施效顰了。”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瑞指出。 之所以這樣説,是因為近年來我國經濟發生了深刻轉變,原有的“東慢西快”勢頭正在減弱。從2014年的統計數據看,GDP增長墊底的,居然是山西(4.9%)、黑龍江(5.6%)和遼寧(5.8%)這樣的省份。 上述省份GDP增速的超預期下滑,與當地産業結構單一、經濟轉型緩慢有直接關係。如果這個時候,地方官員還拿“告別GDP崇拜”和“適應新常態”往臉上貼金,把“淡化GDP目標”當成“懶政”的藉口,將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 因此,目前各地最需要的,或許不是淡化GDP目標,而是學會怎麼正確對待GDP。經濟學家曼昆説:“GDP沒有衡量我們孩子的健康,但GDP高的國家負擔得起孩子更加好的醫療保健。GDP沒有衡量孩子們的教育質量,但GDP高的國家負擔得起更好的教育制度。”沒有一定的GDP增速,收入增長、民生改善根本無從談起。由於主觀因素影響經濟增長,是絕對有問題的。 從老百姓的角度出發,最希望看見的應該是經濟發展“提質增效”、GDP含金量高。但如何衡量經濟發展的質量,這個評價體系目前國內尚未建立。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詩一認為,要研發一個能夠完全替代GDP的評價指標,從技術上看有一定難度。“未來的可行方向是,把GDP增速當做分母,把GDP質量當做分子,設置一個新的參數,兼顧量和質,使其能夠充分反映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