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繼續擴大開放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迎來了世界科技創新格局調整時期。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聚集,創業服務基礎設施和市場環境得到很大改善,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浪潮。2014年,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超過1600家,在孵企業8萬餘家,就業人數175萬;國家高新區115家,園區註冊企業超過50萬家,僅中關村新增科技企業1.3萬家;全國創業投資機構1000余家,資本總量超過3500億元;全國近30萬項技術成果通過技術市場轉移轉化,全年技術合同成交額8577億元。 當前,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需進一步加快推進大眾創新創業。具體來説就是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以構建“眾創空間”為載體,有效整合資源,集成落實政策,完善服務模式,培育創新文化,讓創業者的奇思妙想與市場需求充分對接,從鋪天蓋地的初創企業中培育出頂天立地的“小巨人”,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一、大眾創新創業呈現出新特點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近年來我國創新創業生態體系不斷優化,創新創業觀念與時俱進,出現了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眾創”現象,帶動創新創業愈加活躍、規模不斷增大,效率顯著提高。當前我國大眾創新創業呈現出四個新特點: 一是創業服務從政府為主到市場發力。現代市場體系的發展催生出一大批市場化、專業化的新型創業孵化機構,提供投資路演、交流推介、培訓輔導、技術轉移等增值服務。天使投資、創業投資、互聯網金融等投融資服務快速發展,為創新創業提供了強大的資本動力。 二是創業主體從“小眾”到“大眾”。伴隨新技術發展和市場環境開放,創新創業由精英走向大眾,出現了以大學生等90後年輕創業者、大企業高管及連續創業者、科技人員創業者、留學歸國創業者為代表的創業“新四軍”,越來越多草根群體投身創業,創新創業已經成為一種價值導向、生活方式和時代氣息。 三是創業活動從內部組織到開放協同。互聯網、開源技術平臺降低了創業邊際成本,促進了更多創業者的加入和集聚。大企業通過建立開放創新平臺,聚合起大眾創新創業者力量。創新創業要素在全球範圍內加速流動,跨境創業日益增多。技術市場快速發展,促進了技術成果與社會需求和資本的有效對接。 四是創業理念從技術供給到需求導向。社交網絡使得企業結構趨於扁平,縮短了創業者與用戶間的距離,滿足用戶體驗和個性需求成為創新創業的出發點。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出現了更多商業模式創新,改變了商品供給和消費方式。 二、新型孵化器成為科技服務業一支重要新興力量 自2009年以來,在北京、深圳、武漢、杭州、西安、成都、蘇州等創新創業氛圍較為活躍的地區涌現出創新工場、車庫咖啡、創客空間、天使匯、亞傑商會、聯想之星、創業家等近百家新型孵化器。這些新型孵化器各具特色,産生了新模式、新機制、新服務、新文化,集聚融合各種創新創業要素,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成為科技服務業的一支重要新興力量。這些孵化器大致可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一是投資促進型。這類孵化器針對初創企業最急需解決的資金問題,以資本為核心和紐帶,聚集天使投資人、投資機構,依託其平臺吸引匯集優質的創業項目,主要為創業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並幫助企業對接配套資源,從而提升創業成功率。這類新型孵化器的典型代表有創新工場、車庫咖啡和天使匯等。 二是培訓輔導型。這類孵化器側重對創業者的創業教育和培訓輔導,以提升創業者的綜合能力為目標,充分利用豐富的人脈資源,邀請知名企業家、創投專家、行業專家等作為創業導師,為企業開展創業輔導。這類新型孵化器的典型代表有聯想之星、亞傑商會、北大創業訓練營等。 三是媒體延伸型。這類新型孵化器是由面向創業企業的媒體創辦,利用媒體宣傳的優勢為企業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包括宣傳、信息、投資等各種資源在內的綜合性創業服務。這類新型孵化器的典型代表有創業家、創業邦和36氪等。 四是專業服務型。這類新型孵化器依託行業龍頭企業建立,以服務移動互聯網企業為主,提供行業社交網絡、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及産業鏈資源支持,協助優質創業項目與資本對接,幫助互聯網行業創業者成長。這類新型孵化器的典型代表有雲計算産業孵化器、諾基亞體驗中心、微軟雲加速器等。 五是創客孵化型。這類孵化器是在互聯網技術、硬體開源和3D製造工具基礎上發展而來,以服務創客群體和滿足個性化需求為目標,將創客的奇思妙想和創意轉化為現實産品,為創客提供互聯網開源硬體平臺、開放實驗室、加工車間、産品設計輔導、供應鏈管理服務和創意思想碰撞交流的空間。這類新型孵化器的典型代表有創客空間、柴火空間、點名時間等。 三、發展“眾創空間”,打造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新引擎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4年以來,李克強總理多次對大眾創新創業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蘊藏著無窮創意和無限財富,是取之不竭的“金礦”,要強力推進改革,減少對創新活動的干預,讓每個有創業願望的人都擁有自主創業的空間,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主發展的精神在全體人民中蔚然成風,釋放民智民力,增進大眾福祉,實現人生價值,推動社會縱向流動,促進社會公平主義,打造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新引擎。張高麗、劉延東副總理也多次作出相關批示指示,提出明確要求。2014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發展的新動力。 儘管當前我國創新創業環境發生了日新月異的新變化,創新創業生態體系不斷完善和優化,但是,大眾創新創業也面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創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場地、服務等創新創業成本較高;創業融資渠道不暢,天使投資、股權眾籌的發展滯後於創新創業浪潮;政府資金對大眾創業者難以做到雪中送炭,初創創業大多處於市場失靈的真空地帶;創新創業區域發展不平衡,全社會對大眾創新創業的認識還有待提高。 實踐證明,解決上述問題的突破口是構建一批滿足大眾創新創業需求和特點,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創業服務社區——眾創空間,為大眾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今年1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順應網絡時代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構建面向人人的“眾創空間”等創業服務平臺,對於激發億萬群眾創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各類青年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帶動擴大就業,打造經濟發展新的“發動機”,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眾創空間”,不是“大興土木”搞建設,而是要在總結車庫咖啡、36氪、天使匯等新型孵化器模式的基礎上,優化和完善現有創業服務機構的服務業態和運營機制,發揮創業服務機構的集聚效應和創新創業規模優勢,讓創業者之間自由共享經驗、知識、思想和儀器設備等創業資源,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互幫互助”、“用戶參與”的開放式創業生態系統。 發展“眾創空間”,要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主力軍作用,釋放創新創業政策集聚和“互聯互通”的系統有效性,有效利用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區、大學科技園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條件,盤活利用政策工具、儀器設備、閒置廠房等資源,進一步降低創業成本和門檻,釋放蘊藏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中的無窮創意和無限財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支持“眾創空間”發展的措施包括:一要在創客空間、創新工廠等孵化模式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眾創空間”,實現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小微創新企業成長和個人創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綜合服務平臺。二要加大政策扶持。適應“眾創空間”等新型孵化機構集中辦公等特點,簡化登記手續,為創業企業工商註冊提供便利。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對“眾創空間”的房租、寬帶網絡、公共軟體等給予適當補貼,或通過盤活閒置廠房等資源提供成本較低的場所。三要完善創業投融資機制。發揮政府創投引導基金和財稅政策作用,對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給予支持,培育發展天使投資。完善互聯網股權眾籌融資機制,發展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科技融資擔保、知識産權質押等産品和服務。四要打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健全創業輔導指導制度,支持舉辦創業訓練營、創業創新大賽等活動,培育創客文化,讓創新創業蔚然成風。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