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讓傳統工業衝上“雲霄”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2-07 09:08 來源: 重慶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讓傳統工業衝上“雲霄”——重慶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之路

最近,工信部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發佈的2014年中國信息化發展水平評估報告顯示,重慶信息化發展指數比上年增長約16.1%,達到64.95,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

作為西部老工業基地,重慶近年來努力將“兩化融合”作為促進工業由大變強的戰略路徑,如今已經取得新的成效。

借力信息化重慶工業有望增效千億元

去年11月10日,長安汽車與華為在深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擬在車聯網、智慧汽車、國際化業務拓展、流程信息化等領域協同創新,展開闔作。這是長安汽車構建信息化體系、打造智慧汽車又一“跨界”嘗試。

通過實施PDM(産品數據管理)信息化研發,實現“五地九國”共享單一數據源,支撐多地7×24小時在線協同研發,效率較之於2012年前提升近30%;通過信息化管理,使OTD(訂單到交付)時長從2012年的39.5天縮短到當前的20天,庫存資金佔用下降10億元以上……

正是信息技術的運用,激發了這個“百年老廠”的活力。

“真正的信息化是將信息技術深度融入到工業全鏈條。這意味著信息技術不再僅僅是工具和手段,而是生産的基本要素。”長安汽車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此,該公司專門將管理信息部改名為管理創新與IT中心,並增添了信息化創新處、開源處和算法中心。“不久的將來,信息技術將直接成為長安的産品,甚至推動整個商業模式的改變。”

近年來,在重慶傳統工業企業的信息化“趕潮”大軍中,嘗到甜頭的不只長安一家。

通過實施一系列信息化改造,重慶濰柴生産能力提高10%-15%,延期交貨減少80%;以信息技術融入傳統機床産品為突破口,重慶機床集團研製的高檔數控滾齒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使企業成為了世界上滾齒機産銷量最大的製造商;應用信息化,南方英特空調製造費用下降了7%,準時交付率達到100%,人均年産值由91萬元上升到157萬元……

在國家製造業信息化專家組專家、重慶市“兩化”融合促進和服務中心主任尹超看來,2014年重慶工業總産值預計突破2萬億元,“十三五”期間有望翻一番。在這一過程中,只要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推動工業發展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服務化轉變,從中“擠”出千億元效益是完全可能的。

重慶“兩化”的6年融合之路

“重慶是我國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工業門類齊全,在當前及今後的一個較長時期內,工業依然是全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市經信委經濟信息化處處長易小獻介紹,目前,重慶市工業企業已達十多萬家,然而,這些企業普遍存在著産品研發週期較長、經營管理效益較低、生産製造效率不高等問題。

如何推動先進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深度融合應用,科學構建現代産業體系,已成為重慶市工業經濟發展的重大命題。

其實,重慶早在2008年便拉開了“兩化融合”發展大幕。據了解,2008年12月,國家工信部批復成立了上海、重慶、廣州、南京等8個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隨後,2009年4月,重慶市正式出臺“兩化融合”實施方案,經過3年建設,2011年12月,重慶市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建設工作順利通過了工信部專家組驗收。

“2011年是重慶‘兩化融合’發展的一個節點。”易小獻介紹,截至2011年,重慶已建立專門的“兩化融合”組織領導機構與政策保障體系,並明確了“點、線、片、面”的推進路徑。同時,還成立了相應的“兩化融合”技術服務支撐體系,特別是在全國率先建立“首席信息官”聯盟組織。此外,還研究制定了“兩化融合”指數和評價指標體系。

“如果將我市2011年之前的‘兩化融合’工作視為搭骨架,那2011年後的發展則是添血肉。”易小獻介紹,2012年,十八大提出“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一目標任務,2013年,國家出臺了深度融合行動計劃。2014年,重慶也出臺了適合市情的行動計劃,自此,重慶“兩化”正式邁入“深度融合”階段。

2014年,圍繞“兩化融合”,我市在重點領域探索實施了“工業裝備數字化智慧化改造與提升應用示範”、“企業管理、設計、製造智慧化提升應用示範”、“智慧産品産業化和智慧工業技術服務體系培育”三大工程,實施相關項目300多個,累計投入各類資金4億元,有效推動了信息技術在“6+1”支柱産業的廣泛深入應用。當年,全市共有8家企業上榜全國首批“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貫徹國家“兩化融合”標準)試點。

亟待突破的“認識瓶頸”

雖然近年來重慶加快了“兩化融合”的步伐,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全市傳統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但其融合效果較之於國內一線陣營還有差距。

“最大的障礙,源自於思想認識不到位。除部分國企、外企和民營企業外,絕大多數工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信息化的重視程度和投入遠遠不夠,缺乏緊迫感、危機感。”易小獻説,重慶由“一把手”抓信息化的工業企業並不多,有些甚至連分管信息化的副總都沒有,更多的是以部門或單個職位的形式存在,負責企業電子信息處理和維護的日常工作。

一方面缺乏內生積極性,另一方面,由於有來自市場競爭、客戶要求和監管部門等方面的壓力,很多工業企業的信息化應用長期以來是外因推動為主。“這種方式造成很多企業信息化應用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盲目推廣單元信息技術反而造成諸多信息孤島。”尹超説,例如,重慶很多企業都買了ERP系統(一種提供決策運行手段的管理平臺),但實際上只用了財務加進銷存,生産計劃到執行這條主線用不起來,信息化應用效果大打折扣。

對此,尹超表示贊同,他分析,信息化應用對提升企業競爭能力,大多數時候是間接的,並不是説企業只要應用了信息化,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就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信息化建設並不是企業的“救命稻草”,因此,在大多數企業當中,信息化投資的優先級要低於擴建工廠、招聘優秀人才、購買設備等。

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在處理“擴大增量”和“優化存量”的關係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急功近利,信息網絡基礎設施與生産性信息服務業還跟不上“兩化”深度融合的需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絆住了重慶“兩化融合”的深入實施。

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共同發力促進信息化建設

據了解,圍繞汽車摩托車、裝備製造、石油化工等重點行業,發展以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為標誌的智慧製造,將成為我市2015年“兩化”深度融合的切入點和主攻方向。

裝備製造是傳統産業的基石,是一切工業産品的源頭,無論是消費品還是原材料,對裝備製造業的依賴都十分強,只有實現了裝備製造的信息化和智慧化,才能使信息化真正走進工業生産領域。

“企業是信息化應用的主體,但實際工作中,投身信息化建設的主動性還不夠,需要政府、信息服務機構更積極地發揮作用。”尹超説,用信息化改造傳統産業,需要建立公共的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信息化服務平臺需要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的結合,要有信譽高、服務可靠性強的品牌信息服務機構攜手,要有企業在公共平臺上實現信息、資源和利益的共享。

“針對企業認識不足的問題,今年我市將積極開展‘兩化融合’貫標試點工作和舉行‘兩化融合’園區行活動,甚至要組織專家團隊對重點企業進行現場診斷和諮詢。”易小獻介紹。

按計劃,今年內,我市將面向全市徵集100家“貫標”試點企業,培育完善3-4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服務機構,同時舉辦6-8場園區行活動,併為500家以上企業提供“兩化”融合技術服務。

提高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認識,及時培育引進信息化人才至關重要。為此,2015年,市經信委將聯合市人社局、市國資委等部門探索建立企業首席信息官制度,並完成80家以上重點企業的首席信息官制度試點。

此外,為降低中小企業開展信息化建設的成本、技術門檻,去年,我市還正式上線了“工業雲”平臺。該平臺將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化應用産品的租用服務,前期,該平臺應用將以巴南和九龍坡為試點,聚焦在汽車、摩托車及裝備等重點行業的信息化應用需求,預計今年可提升2000家以上企業的産品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能力。

責任編輯: 傅義洲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