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懷信心適應新常態--從1月份數據看全年經濟發展走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2-11 16:50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2月11日電(記者趙超、王希)近日,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先後發佈今年1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進出口、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等數據,有的不及預期,有的弱于同期,再一次引發外界對中國經濟的擔憂。

如何看待新一年中國經濟開局?全年經濟走勢又將如何?專家認為,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迎來了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繼續保持合理區間需要付出艱苦努力。但是,完全不必對中國經濟過於悲觀,隨著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成效不斷顯現,經濟運行中的新亮點將接連呈現,全年發展成果仍然讓人充滿期待。

經濟數據變化中亮點顯

觀察經濟數據,不應只注意到數字起落,更要分析其背後經濟發展的深層次變化與趨勢。

按照慣例,1月份消費、投資數據將留待下月與2月份情況一併發佈,因此唯一齣爐的外貿數據備受關注,甚至被當作判斷全年經濟形勢的“晴雨錶”。儘管進出口“雙降”讓人們大呼“形勢嚴峻”,但如果更多地將眼光從規模、速度轉向效益、結構,1月外貿成績單仍有可圈可點之處。

在國內工業品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下跌情況下,1月份進口商品價格指數下降16.7%,而出口商品價格指數僅下降0.1%。當月貿易條件指數為119.9,在此前3年的基礎上繼續改善。這表明我國出口一定數量的商品可以多換回近20%的進口商品,對外貿易效益上升。

此外,1月份民營企業進出口7679億元人民幣,同比雖然下降5.4%,但低於外貿總體降幅5.4個百分點,而且佔外貿總值的比重從2014年的34.5%進一步提高到36.8%,説明我國外貿自主發展的能力逐步增強。

再從供給端觀察,1月份製造業PMI收縮至49.8%,而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穩定在53.7%的較高水平。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認為,製造業面臨一定下行壓力的同時,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仍位於較高景氣區間,表明我國非製造業總體上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對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斷增強。

物價是觀察經濟冷暖的重要指標。1月份CPI滑落至1%以內區間,PPI延續了負增長態勢。業內認為,通脹水平走低既受國際油價和大宗原材料價格“跳水”影響,也反映出實體經濟仍面臨一定下行壓力。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物價走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淘汰過剩産能、推進産業升級的結構性轉變正在進行之中。

“一個月的數據不足以判斷全年經濟趨勢,但‘優’字的凸顯卻可以讓我們對中國經濟長遠發展充滿信心。”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佔斌説。

經濟發展基本面依然向好

綜觀1月份經濟數據,受外部環境動蕩和春節因素的基數效應影響較大,不足以影響全年經濟大勢,更沒有必要就此背上心理包袱。

經濟發展不僅要看外貿,更重要的是內需。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孫學工分析認為,今年我國經濟的基本面仍然良好,內需增長具備有利條件。

他指出,供給方面,人力資本、資本存量等要素供給的質量在提高,一些新的增長拉動因素正在形成;消費方面,目前就業形勢良好,居民收入增速超過了經濟增速,為消費持續增長和提升消費佔比創造了有利條件;投資方面,“十二五”規劃即將收官,一些在建工程和尚未動工的大項目,建設進度將有所加快。

對於普遍關注的今年經濟增速問題,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政府經濟管理教研室主任張青表示,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是新常態的典型特徵之一,這是由經濟發展階段、發展規律和發展目標決定的,但2015年中國經濟不會失速。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副主任王小廣則認為,看經濟運行好壞,不能僅看速度,更要看結構變化和質量效益,即“穩”和“進”的關係。

“‘穩’是指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不是指經濟增長一定要回升,主要指標不越出合理區間的上限和下限就可以接受。‘進’更重要,儘管未來經濟增長速度仍可能繼續放慢,但結構變化在加快,市場活力在增強,長期的增長潛力在逐步釋放,顯而易見的結論是,中國經濟在不斷向好。”王小廣説。

準確把握新常態讓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儘管今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不會有趨勢性改變,但不利因素仍然較多,風險隱患不容小覷,只有準確把握好新常態下的方向和目標,才能行穩致遠。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認為,隨著投資下滑幅度加大、消費持續疲軟、去杠桿和去産能進一步實施,今年中國整體性通貨緊縮壓力將加大。

“從企業看,經營困難、盈利前景並不樂觀,製造業低迷格局難有大變。特別是融資瓶頸約束、投資後勁不足問題更值得關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區域財政研究室主任傅志華説。

面對可能面臨的風險與挑戰,專家普遍認為,2015年是中國經濟由舊的經濟發展狀態向新常態過渡,不可能一帆風順,最重要的是平衡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的關係。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認為,今年中國經濟依然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新四化”的相互推進是堅實基礎,改革激發的創業創新熱情是不竭動力,科學的宏觀調控是關鍵所在。

“就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關係來看,當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沒有突破底限時,就要咬定青山不放鬆,不為一時一事所困擾,依靠戰略定力,著眼長遠,著眼全局。”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趙振華説。

責任編輯: 劉笑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