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理性看待中國經濟總量位次躍升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04 10:20 來源: 社科院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經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2014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為636463億元,按匯率折算越過10萬億美元大關,在世界仍居第二位。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購買力平價法的測算,2014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為17.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7.4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可見,按匯率法折算中國的經濟總量僅相當於美國的60%左右,按購買力平價法折算卻已經超過美國,兩種折算結果相差竟然如此之大。目前,國內從官方到百姓都普遍接受按匯率法折算的中國經濟總量,並不認同按購買力平價法折算的經濟總量,這是否意味著匯率法沒有局限或者比購買力平價法更準確呢?究竟又該怎樣看待中國經濟總量位次躍升呢?這些問題值得思考和辨析。

  首先,購買力平價法確有局限,按這種方法折算中國經濟總量存在一定高估。各國貨幣之所以能夠按一定比例折算,歸根到底是因為它們都有一定的購買力。由於各國實際生産的商品和服務品種、質量有差別,通常只能選取相同品種和質量的商品來計算購買力平價。如果兩國經濟技術水平相同或相近,不同品種和質量的商品在經濟總量中所佔比例充分小,按購買力平價折算經濟總量是比較準確的;反之則可能不夠準確。中國和美國經濟技術水平有較大差異,各自生産的不同品種和質量的商品在經濟總量中的比例不算小,這樣按購買力平價折算兩國經濟總量就不夠準確。多年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每年都要用購買力平價法對主要國家的經濟總量進行折算比較。但在計算中美兩國貨幣購買力平價時,主要選擇同種商品,對美國高技術産品可能估值不足。換句話説,人民幣對美國高技術産品的購買力較弱,這一點未能在購買力平價中得到充分體現,因而對中國經濟總量有一定高估。

  其次,匯率法也有局限,按目前匯率折算中國經濟總量存在明顯低估。一般來説,如果兩國開放水平和貨幣國際化程度相同,按匯率法折算國內生産總值是充分可行的,不會有太大的偏差。但目前中國和美國的經濟開放水平還有一定差異,同美元相比,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低,這就決定了按匯率法折算中國經濟總量存在較大局限。第一,匯率作為外匯價格直接受外匯供求關係的影響,由於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相對偏低,中國的進出口一般按美元結算,人民幣購買力未能在國際上得到準確評價,實際上存在低估;第二,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佔整個經濟很大比重的外向型經濟,産品高度依賴出口,長期實行鼓勵出口創匯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上升;第三,人民幣對各國貨幣的匯率尚未完全放開,資本項目還不可自由兌換,這在投資上抑制了人民幣的升值。總體判斷,人民幣購買力弱于美元,但不存在目前匯率那樣大的差距。近年來,中國主要工農業産品産量大都處於世界第一位,鐵路、公路客貨運輸量和多數服務量也不同幅度超過美國。雖然實物産量沒有單一總量指標,甚至在一些産品的國際增加值分割中處於不利地位,但中國絕大部分物質産品和服務産出已經超過美國,由此至少可以判斷,中美兩國經濟總量的差距遠遠小于按匯率法折算結果之差。

  然而,由於世界各國在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條件千差萬別,可比性有限,大國和小國之間的經濟總量排名並沒有多大實際意義,但一個國家經濟總量在世界總量中的比例大幅度變化往往是其興衰強弱的重要表現。英國學者安格斯·麥迪森研究了1700年至2015年中國GDP的變化趨勢,並與美國和世界總量進行了比較:1700年中國GDP佔世界總量的22.3%,美國佔0.13%;1820年中國佔32.9%,美國佔1.87%;1949年中國佔4.5%,美國佔27.34%;2015年中國將佔19.78%,美國將佔19.72%。他預測2015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清華大學的胡鞍鋼教授則分別按匯率法和購買力平價法預測了中美兩國GDP增長趨勢,其中匯率法預測結果是:2019年中國GDP為19.8萬億美元,美國為18.9萬億美元;購買力平價法預測結果是:2016年中國GDP為17.1萬億美元,美國為16.8萬億美元。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即使按匯率法計算,中國的經濟總量也很有可能在未來一個時期超過美國。

  最後,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在未來30年左右不會改變。目前中國的總人口接近14億人,是美國人口的4倍多。如果中國人均消費水平要趕上美國,經濟總量就得達到美國的4倍多,這必然受到資源環境的客觀約束。經濟總量位次躍升是客觀事實,承認這個事實並不意味著忽視或掩蓋問題,不應同經濟發展質量問題混為一談。要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就必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環境保護,等等,還要解決由此帶來的許多問題。按照黨的十八大的部署,中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後,依然是發展中國家;到2049年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還需要35年,但那時還只是中等發達國家,因此要從經濟質量上真正趕超發達國家依然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 馬路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