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 (記者白瀛、彭卓) 近幾年,"大氣污染"話題在京津冀地區久熱不衰。 2015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加強霧霾治理"。"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保"應率先取得實質性突破。那麼三地"呼吸保衛戰"有何難題?又該如何"齊步走"? 察"病情":"霧霾鎖城"制約三地發展 剛剛結束的地方兩會中,京津冀三省、市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曬出"治霾成績單":2014年PM2.5平均濃度北京下降4%、河北下降12%、天津下降13.5%。 "去年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京津冀在治理大氣污染問題上第一次形成了各方高度共識,協同防治聯防聯控取得了積極成效。"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説。 然而在剛剛過去的羊年春節期間,河北、北京等地再次深陷"春節霾",連日空氣質量污染指數達到嚴重污染級別,再現"霧霾鎖城"狀態。 針對北京市未能達到5%的預期目標,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市長王安順坦言,目前北京確不能稱為宜居城市。 河北工業大學京津冀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貴表示,京津冀地區環境問題已嚴重制約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亟待聯合治理、聯手防控。 問"病灶":京津冀治霾難在哪兒? 2013年9月17日,環保部等六部門聯合發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要求"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污染治理措施"。全國人大代表、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研究項目領導小組成員、天津市環保局原總工程師包景嶺説,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情況發展趨勢相似,各地治理可採取相同或相似的措施,然而受到種種現實因素制約,實際治理成效仍有待加強。 ——經濟發展不平衡,各自為政。農工黨中央提交的提案指出,京津兩地人均財政收入是河北的5倍以上,但河北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和空氣污染物濃度濃度遠高於京津。若無聯動配合,僅依靠河北本省能力,恐難實現區域同步治理。民建中央提交的提案指出,目前各區域資金投入缺乏配合,跨行政區生態環境質量的協調存在相互推諉、等候觀望等消極現象,缺乏區域性生態環境規劃統籌協調。 ——污染程度不同,排放無統一標準。農工黨中央指出,目前京津冀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存在較大差異,天津、河北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和萬元GDP污染物排放強度高於北京。三地執行排放標準差距大助推了污染程度的不同。 ——機動車和燃煤成區域性污染源。民建中央指出,目前京津冀三地機動車總量已超過2500萬輛,且呈現大型運輸車輛排放標準更新較慢、油品標準低、污染排放大等現狀;同時三地能源結構仍以燃煤為主,年用量高達13億噸,光伏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並不普遍,給大氣污染防治帶來較大壓力。 開"藥方":京津冀如何聯防?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指出藍天"不能只靠借東風",要"事在人為";新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表示,京津冀地區大面積霧霾頻繁發生,"要用硬措施、硬任務來應對硬挑戰"。 ——統一環保準入門檻。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環保廳廳長陳國鷹認為,京津冀三地應統一排放標準,形成統一監管、統一執法模式,做好大氣聯防聯控。李士祥説,京津冀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已出臺,三地應逐漸統一環保準入門檻,遏制污染企業在區域內的轉移。 ——聯防也要因地制宜。包景嶺表示,京津冀的大氣污染物構成存在差異,以空氣中硫氮兩種物質成分比為例,北京氮含量高於硫,説明污染主要由汽車尾氣造成;河北硫高於氮,説明污染主要由重工業燃煤造成。"污染物構成比例的差異使得各地治理措施不能完全相同。" ——加強排放標準執法。農工黨中央建議,由環保部每年組織專項檢查和評估,主要針對新建項目環境準入審批、現有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環境監察、超標處罰等環境管理環節,改變目前排放標準"重制訂、輕執行"的狀況。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調研部部長蔡玲認為,京津冀對排放執法要到位,處罰污染行為的錢必須用在治污上。 ——推行新能源。推行新能源成為多位代表委員開出的一劑"藥方"。民建中央建議,加大對京津冀晉魯等地天然氣的供應,同時加快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除了加強污染防控,引進科技手段治霾,政府還應保護環保企業的積極性,例如對積極脫硫脫硝的鋼鐵企業加以補貼,保證其市場競爭優勢。"包景嶺説。 ——編制三地生態環境規劃。民建中央建議,進一步深化和明確三地環境與生態資源保護合作機制,建立三地生態建設共有基金,按照生態效率最大化的原則統一進行配置。農工黨中央進一步建議,此基金尤其應用於河北化解過剩産能,資金規模設定為300億元右。(參與采寫:李鯤、齊雷傑)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