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回答2015年經濟預期增速調整時指出,中國經濟增速看起來是調低了,但相對巨大的經濟總量而言,實現7%的增長目標並不容易。中國政府將更加注重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促使中國經濟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保障經濟在較長時期中高速增長,傳遞出中國政府打造“雙引擎”、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信心、耐力和勇氣。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5年經濟預期增長目標為7%左右,比去年預期目標和實際增速均有下調。經濟增長目標作為統領性指標,具有重要的政策導向意義。在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攻堅期和結構調整關鍵期,下調經濟預期增速是決策層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理性選擇。 經濟預期增速調降是新常態的客觀要求。當前中國經濟産能過剩、資源和環境承載壓力日益增大,經濟結構性矛盾和可持續發展壓力日益加劇。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需要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當前中國經濟總量超過十萬億美元,即使7%的增速,每年就要增加一個中等國家的經濟規模。適度調降經濟預期增速是主動適應新常態、有效化解當前“三期疊加”困局的必然選擇。 經濟預期增速調降可保障就業。就業是穩增長的底線,是增加居民收入的根本保障。2014年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政府沒有推出“強刺激”,而是力推“強改革”,通過政府自我革命,持續簡政放權,厘清政府和市場關係,激發市場活力,並切實打通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里”,給中小微企業“鬆綁”和“解渴”,其就業“推進器”和“容納器”的巨大作用初步顯現。2014年經濟速度放緩,但就業不減反增,有力保障了區間調控底部彈性,切實保障了經濟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2015年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繼續實行結構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對中小微企業“扶上馬、送一程”力度進一步加大,隨著省級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公佈實施,進一步削弱權力“任性”,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內在動能將更加充分。 經濟預期增速調降能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更好融合。十八大要求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2020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戰略目標。靜態測算,未來6年國內生産總值(GDP)和居民收入年均增長不到6%就能達到2020年預期目標。若按潛在增長率測算,中國社科院的靜態估計數據顯示,“十二五”和“十三五”時期平均潛在增長率分別為7.6%和6.2%,考慮到改革逐漸釋放的制度紅利、勞動生産率提高等動態因素,以及給其他風險因素留有一定緩衝量,2015年及“十三五”時期將經濟平均增速調低至7%左右是合適的。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穩增長和調結構相輔相成。正如李克強總理回答記者的,如果經濟增速放緩影響了就業收入,逼近合理區間下限,政府會在穩定政策與市場長期預期的同時,加大定向調控力度,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中找到平衡點。中國經濟既要全力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又要積極促進經濟轉型升級、行穩致遠,需要打造新常態經濟增長“雙引擎”。中國政府“工具箱”裏有足夠的工具,通過堅持穩政策穩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雙結合”,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産品、公共服務“雙引擎”,保持中國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 正如總理指出,通過做活“穩增長”和“調結構”這兩隻“眼”,就能順利達成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目標”這個“勢”。雖然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和困難依然很大,但有政府準確把握和主動引領新常態的堅定決心和強大能力,加上中國經濟新常態適應性預期已經形成,我們相信,中國政府一定有足夠的“眼光、耐力和勇氣”保持2015年中國經濟大盤、基本面持續向好,在速度換擋中進一步提質增效升級,全面實現今年經濟社會預期目標。(作者係財達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