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永遠都是重中之重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19 14:23 來源: 中國青年網
【字體: 打印本頁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1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政府工作報告》的部門責任和分工,確保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部署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會議認為,“三農”工作是政府工作重中之重,必須保持抓農業勁頭不松、投入不減、深化改革步伐不停,著力轉變發展方式,走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

    全國兩會剛剛結束,國務院即召開常務會,研究部署農業發展問題,以政府工作報告為主線,將全國人大已經批准的《政府工作報告》作為政府對全國人民做出承諾的“責任書”,並通過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確定從三個方面促進農業穩定可持續發展,充分顯示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和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重視。

    公開報道顯示,2014年,我國糧食總産達到1.21萬億斤,人均糧食佔有量近900斤,均創歷史最高水平。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辦公室主任黃安生曾向媒體透漏,全球當前的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雖然世界饑餓人口數量總體在下降,但饑餓問題依舊嚴重,北非和中東地區的饑餓人口仍在增加。根據聯合國發佈的最新饑餓報告顯示,全球近8.7億人處於長期營養不良狀態,其中約8.52億人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在此情況下,中國在糧食安全方面取得的斐然成績顯得尤為可貴。正在領跑世界。但越是如此,越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耕地面積在接近人均佔有極限的同時,無論耕地保護政策如何嚴格落實,整體面積依然只會減少不會增多,持續11年的穩産高産,糧食産量上升的空間也是越來越小,如何做到糧食總産不下滑並且繼續穩産高産,就必須按照國務院要求,優化農業生産佈局,嚴格保護耕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採取深耕深松等方式提升耕地質量,採取多種措施保證到2020年,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8億畝高標準農田。這不僅關係到我們中國人的碗裏始終裝中國糧的重大根本民生問題,更涉及到國家和社會和諧穩定。

    如果説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那麼糧食生産就是這基礎的基礎,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無農不穩”可謂是千古遺訓,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接近20%,中國能解決本國人口的糧食安全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説,就已經為全球作出了巨大貢獻。事實上,這些年我們不僅解決了本國人口的吃飯問題,經濟發展增長迅速,在糧食生産上還出現了“供過於求”,這些舉世矚目的成績確實驕人,總的來看,糧食生産供過於求,除了得益於“十一連增”外,主要是國家的惠農政策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加上科技、機械農業投入的不斷增加等,使得糧食在豐産的同時,産量也在逐年提高。但是,隨著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現行一家一戶的聯産承包責任制已經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既要確保農民土地承包所有權的利益,又要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向體制改革要潛力,在穩定家庭經營的基礎上,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勞動生産率和産出水平。因此,要實現這一目標,各地都應當按照中央規定要求,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

    耕地的逐年減少和土地發揮的極致,也使得今後糧食總産量增長空間十分有限,我國又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糧食有“十一連增”,未必有“十二”“十三”乃至N次連增,糧食安全永遠沒有終點,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稍有大意糧食危機的呈現也並非不可能。為此,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實施水土資源保護、農業農村環境治理等重大工程,促進節約高效用水,防治農田和養殖污染,加強森林、草原、濕地、河湖等保護,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鋻於此,各地政府對耕地保護和糧食生産一定要高度樹立危機意識,徹底改變急功急利的“土地財政”的觀念,確保耕地“紅線”不被突破。其次,繼續加大對農業生産特別是糧食生産的政策傾斜,制定出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長期機制,鼓勵和推進農村耕地的確權與合法有序流轉,改變傳統種植模式,促進農業生産向“規模化”轉變。另外,加大對節約糧食的宣傳力度,在社會各個階層、領域形成節約糧食的良好氛圍,鼓勵和推進餐飲業制定出既適合自身經營發展又讓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反浪費”經營制度,總體來説,就是抓農業勁頭不松、投入不減、深化改革步伐不停,著力轉變發展方式,走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有著糧食這個基礎的穩定,社會各項事業才能穩步發展,這不僅關係到我們自己國家的穩定,也為世界和平穩定發展盡到一個大國的職責。(朱永華)

責任編輯: 宋岩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