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2012年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和《教育部等九部門關於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當前幾項重點工作的通知》要求,促進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開展,2014年10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於開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專項督導檢查的通知》,在全國開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專項督導檢查,要求各地以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體制機制、經費保障、組織措施、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等為主要內容,開展自查。在各地自查基礎上,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教育部相關司局、國家督學和專家組成6個督導組對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浙江、福建、河南、廣西、貴州、雲南、陜西、甘肅等12個省(區)進行了專項督導檢查。期間,共抽查了48個縣(市、區)的288所學校(包括教學點、縣鄉村的小學、初中、高中和中職學校),聽取了省(區)教育行政部門和縣(市、區)政府的有關工作彙報,與部分校長、教師進行了交流。督導情況如下: 一、各地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本做法 各級黨委、政府充分認識教育信息化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大影響,強化組織領導,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組織優質教育資源開發,大力促進信息化應用,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 (一)加強組織領導,做好統籌規劃 各省均在教育行政部門內建立了以主要領導為組長,各業務處室參與的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大多數省還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門牽頭的跨部門的協同推進機制。絕大多數省份制定了專項發展規劃,確立了推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1.加強統籌協調,明確分工合作 各省普遍建立了對教育信息化工作統籌協調的領導機制。一是各省建立了由教育行政部門主要領導任組長,各業務處室參與的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並建立基礎教育、教研、教育技術等部門的協同推進機制,為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和技術支持。二是部分省份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門牽頭,發改、財政、工信、科技等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廳際協作機制。青海、貴州等省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長任組長,相關廳局為成員單位的推進工作領導小組;江蘇、遼寧等省成立了廳際協調小組;安徽、湖南等省建立了相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明確職責,理順機制,統籌規劃,協同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 2.注重科學規劃,加強督導落實 各省(區、市)基本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專項發展規劃,明確了工作目標,進行了任務分解,規定了完成時限,落實了工作責任,完善了保障措施。絕大部分省份將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作為教育督導的重要內容,強化督導檢查,促進相關工作落實。雲南省將教育信息化設備配備納入縣級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指標體系,將信息化配備水平、“三通兩平臺”建設配備情況等列為政府履職評價的重要內容。湖南省將教育信息化工作納入教育強縣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考核內容,並建立縣級獎補機制,從2013年起獎勵在“三通工程”建設與應用方面的24個示範縣各100萬元,極大地調動了縣級政府加快“三通工程”建設的積極性。 3.重視專業引領,組建專家團隊 部分省(區、市)依託高校及科研機構組建了省級教育信息化工作專家委員會(或專家庫),提供研究論證和專業引領,為教育信息化工作開展提供決策支持和智力保障。其中,北京等省(區、市)成立了省教育信息化專家委員會或專家組,河南、內蒙古組建省級培訓專家庫,甘肅將省內高校相關教育信息技術專家列為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成員。 (二)加大經費投入,提高保障水平 各地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時,積極吸引社會團體、企業支持參與教育信息化建設,以“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初步形成。多數省份安排教育信息化專項經費,彌補經費缺口。大部分省份將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全面改薄”計劃,給予優先保障。 1.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各地積極整合現有經費渠道,不斷加大支持力度,保證教育信息化工作順利實施。一是在中央財政專項投入基礎上,各地加強省級統籌,彌補經費缺口。部分省份安排教育信息化專項經費,以省級財政投入帶動市、縣財政加大投入。上海市從2011年起、湖南省從2013年起年均投入專項經費超過1億元。二是大部分省份將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全面改薄”計劃,給予優先保障。陜西省在2015年項目申報中明確將“全面改薄”工程資金的20%用於教育信息化建設。湖北省統籌安排教育信息化建設經費18.7億元,佔改薄資金總額的7.8%。三是多數省份明確規定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提標部分,用於滿足學校信息技術和教師培訓方面的開支需求。安徽省規定各中小學按照不低於公用經費10%的比例建立信息化專項資金。 2.探索多元投入格局 在教育信息化推進過程中,各省積極探索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機制,與移動、聯通及電信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動員社會多方力量支持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寬帶接入及信息化環境建設。貴州省採取向社會融資、企業墊資、租賃+財政補貼等方式探索“政企合作”、“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三種模式,加快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四川省與電信、移動等四大網絡運營商溝通協商,制定“校校通”網絡接入實施方案,並以目標考核方式下達各市縣年度完成目標。河南省內三大電信運營企業近三年累計投入7億元,用於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水平的提升。甘肅省與企業合作為班級配備多媒體設備,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分別為5297、6033個班級配備多媒體設備。河北省與省通信管理局合作實施“校通寬帶”工程,免費為500所農村中小學校鋪設網絡。 (三)強化教師培訓,提升應用能力 各地普遍重視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從2012年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以來,大部分中小學教師參與過相關培訓。各地積極拓展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式,提高培訓有效性。絕大部分省份明確規定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納入相應考評指標體系,建立推進應用機制。 1.拓展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式 各地各校不斷加強培訓,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一是拓展培訓內容,滿足發展需求。圍繞“國培”計劃有關內容,部分省根據自身發展需求,進一步拓展培訓內容。浙江省結合自身需求,設計了“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應用信息技術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等三大主題的教師培訓內容,不斷提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改進課堂教學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二是創新培訓方式,促進教學應用。各省通過集中培訓、開展教研、舉行賽課、考核應用等多種形式,引導教師運用信息化手段優化教育教學。貴州省以“開足開齊課程”為目標,發揮縣域內教研、中心校示範作用,由各縣、中心校制定同步教學和教師培訓計劃,採取傳幫帶多種方式,指導教學點教師充分利用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海南省運用主題式培訓,將問題解決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研究構建“QQ群+個人空間+工作坊+研修社區”網絡技術手段和平臺,推動教師學用結合。江西省採用“自主普及學習+診斷測評+能力提升培訓+培訓測評”的模式,開展分學段分學科分城鄉校長、教師等專項培訓,有針對性地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三是充分整合培訓項目資源,擴大覆蓋面。河北、山西、廣東、貴州等省充分整合“英特爾®未來教育”、“樂高技術教育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微軟中國攜手助學項目培訓”、“中國移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等項目資源,加強各級各類中小學骨幹教師、校長教育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不斷擴大培訓覆蓋面。 2.納入考評體系,促進教學應用 為了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各地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納入考評體系,並積極開展試點工作。 一是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納入考評體系。大部分省份明確規定“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教師資格認定、資格定期註冊、職務(職稱)評聘和考核獎勵等的必備條件,列入中小學辦學水平評估和校長考評的指標體系”,推動教師在課堂教學和日常工作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福建省在進行崗位細分等級聘任工作中,把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聘任的必備條件。江西省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列入了普通高中辦學水平評估。 二是開展試點引領。各省通過推進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在教學應用、區域整體推進、機制創新等方面樹立典型,示範引領。安徽省開展以縣為單位,以中心校輻射教學點的在線課堂常態教學實驗,縣鎮學校教師通過視頻互動方式為教學點開齊國家規定課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在線課堂技術標準和常態化教學組織模式。浙江省經過近兩年的試點,形成一批信息化教育教學模式和機制創新典型,如杭州市拱墅區的集研訓、交流、協作于一體的網絡研訓模式和杭州市電子信息職業學校的電子技術應用專業“雲實訓”,為加快教育信息化轉型提供了範式。 二、各地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成效 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全面實現,“校校通”和“班班通”建設取得較大進展。 (一)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全面實現 各省積極配套經費,整合資源,推進教師培訓,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國6.4萬個教學點全面完成了“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建設任務,實現了設備配置、資源配送和教學應用“三到位”。 1.教學資源同步配送 在加強設備配備的同時,各省通過衛星和網絡接收項目配套小學1-3年級教材版本數字教育資源,並有效整合市、縣教學資源,初步形成了對教學點的輻射服務支持機制。河南省搭建省級“教學點數字資源全覆蓋項目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在線同步課堂、名師課程等輔學資源和教研備課資源,同步課堂視頻資源覆蓋7個學科、9個版本教材,共3000余節。 2.課程開齊率大幅提升 隨著項目逐步實施推進,農村邊遠地區教學點長期以來缺師少教、無法開齊開好國家規定課程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教學點國家規定課程開齊率不斷提高,尤其是音樂、美術、英語等課程開課率顯著提升,特別是對一師一校型教學點,效果尤其明顯。陜西省所有教學點均已開齊國家規定課程。河南省90%以上教學點能利用設備和資源開出音樂、美術等課程。福建省教學點教師利用設備和資源開設的課程佔總課程的74%,開齊國家規定課程的教學點比例較項目實施前提高了21個百分點,達到88%。 (二)“三通”建設取得較大進展 各省通過“三通”建設,積極創設寬帶接入與網絡條件下的教學環境,不斷擴大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廣泛利用學習空間促進資源的共建共享與應用。 1.“寬帶網絡校校通”基本實現 截至2014年11月,全國中小學(不含教學點,下同)接入互聯網的比例為82%,其中,接入帶寬在4M-10M之間的中小學比例為32%,接入帶寬在10M以上的中小學比例為41%。江蘇、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全面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 全國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中小學比例為78%,普通教室全部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中小學比例為39%,普通教室半數以上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中小學比例為46%。 2.“優質資源班班通”初見成效 各省採用“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等形式,穩步推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促進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山西省實施“‘班班通’教育教學資源進教室計劃”,建設交互式數字資源、“同步課堂”資源和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數字資源,探索多途徑實現“班班通”。海南省成立省級骨幹教師工作組,分學科收集整理教學資源,形成本省特色資源,在名師相對集中的學校開通“名校課堂”“名師課堂”,鄉鎮中心校以上教師利用優質數字資源備課、上課已成為常態。 3.積極探索“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 各省積極開展“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初步積累教育教學應用經驗。海南省建立實名制教師學習空間8萬個,佔教師總數的71%。浙江省開通網絡學習空間的中小學教師比例達68%,利用網絡學習空間開展教研的教師比例達43%。吉林省開通網絡學習空間的中小學校比例達到44%,開通網絡學習空間的中小學教師佔任課教師的44%(其中城市教師達到77%)。黑龍江省利用網絡開展教研活動、進行課堂教學的中小學教師佔已開通網絡學習空間的中小學教師比例分別達86%、21%。 (三)“兩平臺”建設成效初步顯現 通過“兩平臺”建設,各省初步形成了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提高了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促進了教育公共服務的系統化和教育管理的現代化。 1.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初步建成 在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基礎上,各省依託已有優質教育資源,積極探索“企業競爭提供、政府評估準入、學校自主選擇”的資源共享機制。目前,絕大部分省份初步建成省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並積極推進教師研修、資源共享、互動教學等方面的探索與研究。浙江省在教育資源平臺建設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通過用戶擇優選擇的方式,構建“資源超市”。甘肅省通過與企業合作、購買、組織競賽等方式獲取和整合各類優質教學資源,並免費為教師提供教學助手、虛擬實驗室、備課工具等教學應用軟體,初步形成教育資源服務體系。天津市通過基礎教育資源服務平臺,匯聚已有各級門戶網站,實現多站點統一管理、權限統一分配、信息統一檢索,並對多方優質特色資源進行整合與集成,實現與第三方數字資源和數據庫的跨平臺統一搜索。 2.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穩步推進 按照教育部“兩級建設、五級應用”的部署,各省積極規劃並出臺省級數據中心建設方案,到目前為止,部分省份建成省級數據中心。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已在各省完成部署,從教育部到學校的五級應用系統實現全國聯網並穩定運行。甘肅省建成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部署了國家級應用系統5項、省級應用系統5項,同時開發了教育綜合數據監測系統。陜西省在省政府信息化中心設教育專區,搭建省級教育數據中心,並建設了包括學籍、教育科研、教育行政決策、教育基礎數據庫及交換平臺在內的多個特色業務管理系統。 三、存在的問題 雖然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在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需要高度關注,妥善解決。 (一)統籌推進力度不夠 督導中發現,一些地方對國家推進教育信息化戰略目標與具體部署了解不全面,對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複雜性認識不足,缺乏有效的統籌規劃。一是協同推進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仍有部分省份尚未建立教育行政部門與發改、財政、工信等部門的協同推進機制,導致各項政策措施未能形成合力,推進工作缺乏有效組織保障。二是缺乏對兩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統籌規劃。仍有一些省份未建成省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省級平臺與已建成的市縣平臺、企業平臺間缺乏互聯互通,無法有效整合。資源平臺與管理平臺的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支撐和運行維護等還無法完全實現共建共享。 (二)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應用水平還不高 督導中發現,教育信息化對教育教學還未産生實質影響。部分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不高,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沒有根本性改變。一是部分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不多;二是大部分教師仍處於信息技術的淺層次應用階段,部分教師僅注重信息技術應用形式,缺乏對有效融合的教法、學法的深入鑽研,導致信息技術應用收效還不明顯。 四、督導意見 為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各地應進一步提高認識,堅持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堅持應用導向和機制創新,以“三通兩平臺”為抓手,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 (一)理順機制,加大統籌力度 各地要進一步提高對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認識,準確把握本地區當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點任務,強化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統籌力度:一是加大省級政府統籌,建立並完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牽頭,發改、財政、人社、工信等部門參與的協同推進機制。加強頂層設計,統籌進度安排,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合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二是加強對省級資源服務平臺與管理服務平臺建設的統籌,實行對兩大平臺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統一維護。建好省級教育資源公共平臺,對企事業單位及學校的各類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確保互聯互通。 (二)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 各地要積極探索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不斷改進教學,提升教育質量。切實以“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為抓手,充分利用數字教育資源開展信息化教學,並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匯聚、形成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針對教師能力水平差異和個性化需求,設置分層級的立體式培訓內容體系。創新培訓方式,重視學用結合,開展以教學實踐能力為導向的教師培訓。組織教科研隊伍、專家、名師等將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教研、管理活動創新作為課改的重要內容,開展信息化教學新模式、新方法的研究與應用。鼓勵具備信息化條件的地區和部分優質學校,大膽創新,形成可示範、可複製的教育教學模式和案例,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