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部長雒樹剛:當前藝術創作面臨六個方面問題 新華社長沙4月27日電(記者 周瑋 李丹)27日在長沙舉行的全國藝術創作工作會上,文化部部長雒樹剛梳理了當前藝術創作生産所面臨的六個方面的主要問題: 一是對藝術創作重視不夠。存在“説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藝術創作生産缺乏政策、資金、場地支持。院團轉企改制後,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落實不到位,給院團生存發展造成了困難。 二是人才不足成為藝術生産的短板。一些藝術院團吸引力下降,加之多元文化衝擊,舞臺藝術的待遇差、成才週期長等因素,導致藝術人才大量流失,戲曲院校招生困難,青黃不接。有的院團急功近利,把創作部門當作包袱甩掉,大量舞臺藝術編劇人才跳槽轉行,直接導致優秀劇本匱乏,原創能力下降。 三是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藝術生産的規模和藝術作品的數量都呈井噴式發展,其豐富性和多樣性前所未有,擺脫了短缺局面。但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精品之作還不夠多,人民群眾喜愛的名家大師還不夠多。這與當前藝術創作中的浮躁心態不無關係。一些藝術工作者急於求成、急功近利,不肯花時間深入生活,不下功夫精益求精,不用心思打磨作品,導致作品思想淺薄、質量平庸。 四是重形式輕內容。有的藝術作品沉醉於形式技巧,內容空洞無物;有的追求奢華和大場面、大製作,打造所謂的視覺盛宴,但思想貧瘠、精神蒼白;有的甚至消解崇高、扭曲價值。像這樣片面追求形式至上、為形式而形式的藝術作品,即使有再華麗的場面、再新穎的設計、再嫻熟的技巧,也只能像缺乏靈魂的軀殼、沒有生命的假花,不可能有長久的生命力。 五是重市場輕責任。受市場利益驅動,有的藝術工作者投機取巧、沽名釣譽、自我炒作、一味媚俗,把作品當作追逐利益的“搖錢樹”,成為市場奴隸。究其原因,是他們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了方向、放棄了責任。 六是重評獎輕評論。評獎過多過濫,獎項重復交叉,有的地方為獲獎而創作,把評獎當作“指揮棒”。一些藝術評論淪為“人情評論”和“紅包評論”,盲目套用西方文藝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用簡單的商業標準取代藝術標準,弱化了褒貶甄別的功能,銷蝕了戰鬥力和説服力。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