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5月17日電(記者 沈翀、李偉)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秦巴山區山高路遠,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記者近期在這一區域的扶貧開發重點縣湖北省竹溪縣採訪時獲悉,當地政府通過創新金融扶貧機制,撬動銀行資本下鄉投入扶貧,放大扶貧資金效益,著力解決貧困農戶發展缺投入問題,加快了整體脫貧的步伐。 銀行發放扶貧貸款農戶脫貧有底氣 “銀行給貸了9萬元扶貧款,我才開起了這個小店,開業以來,每天百把塊錢進賬。”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水坪鄉沙壩村貧困戶李吉成,整理著櫃臺前的商品笑著對記者説。 今年54歲的李吉成將小店開在鄉村主幹道旁邊,緊挨自家房屋。此前,他與妻子在家務農,偶爾外出打臨工,去年用積攢多年的錢為兒子蓋了新房,欠下了債,因為年齡高外出打工無門,一家經常為缺錢犯難。 村支部書記顏少根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找到當地郵儲銀行包村信貸員謝曉軍一起為李吉成脫貧出謀劃策:沙壩村沒有便民商店,村民想買些日用品得跑到幾公里外,何不幫李吉成開家小店? 原來,郵儲銀行開發了“扶貧貸”金融産品,可以為貧困戶提供最高10萬元的無抵押貸款。今年4月,李吉成提出貸款申請3天后,他便順利拿到了9萬元扶貧貸款,辦起了小商店,對奔小康有了勁頭。 “過去,窮人哪能貸到款?銀行也不願意到我們這大山裏來啊!”顏少根告訴記者。 據郵儲銀行竹溪支行行長王春華介紹,該行面向貧困戶創新推出郵儲“扶貧類”貸款。截至目前,該行投放“扶貧類”貸款2713萬元,已受理待投放貸款3300萬元。 扶貧款“杯水車薪”,何不“引金濟困,四兩撥千斤”? 農村抵押物缺乏、信用構建缺失以及對於信貸産品認知不足,這是農村地區金融機構不願貸、農戶不敢貸的主要原因。 逐利的銀行多“嫌貧愛富”,為何冒險攜帶資金“走村入戶”,還做起了“雪中送炭”的事情?十堰市郵儲銀行行長李曉果説,“政府分擔風險,給了我們下鄉的勇氣”。 據十堰市扶貧辦副主任陳宣介紹,十堰市下轄縣市區皆為貧困縣,每個縣每年2000萬元的扶貧資金,形如“杯水車薪” 讓郵儲銀行吃上“定心丸”是當地政府和銀行建立扶貧貸款風險基金,以不低於1:5的倍數實行專戶管理,採用基金與銀行風險共擔的機制,從而解決銀行“不敢貸”的問題。 竹溪縣副縣長曾憲華告訴記者,縣政府首期注入1000萬元專項風險金,在銀行開設專戶由縣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進行管理,該專項風險金對發放的每一筆貸款承擔50%的代償責任。 銀行對於貧困戶貸款風險防控如何做好入口把關、評級授信?原來,扶貧辦等多部門通過會審,分層次管控。銀行利用基層黨組織合作,掌握當地最為精準的信貸需求信息,實行“扶貧類”貸款整鎮整村推進制,精準扶貧。 同時,為了減輕貧困戶貸款壓力,扶貧部門給予多項貼息政策,加上銀行主動降息,解決了農民“貸款貴”“貸不起”問題。貧困戶扶貧貸款額度每戶不超過10萬元,可享受扶貧貼息3年優惠。 “如果合作社中貧困戶比例達50%以上,政府將對貸款進行全額貼息,不足50%的,也會按比例進行貼息。”十堰市竹溪縣扶貧辦主任曾忠祥説,縣裏統籌扶貧資金和整合相關貼息資金作為扶貧貼息資金,對扶貧貸款進行貼息。 “金融+扶貧”,真正實現“輸血”變“造血” 十堰竹溪縣龍壩鎮紅廟村,是典型的貧困村,當地天然優越的環境卻適合中藥材生長。然而,缺資金一直是卡在農民壯大中藥材産業的瓶頸。 成立於2012年的神隆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當地貧困戶40余戶。合作社負責人韓洪波給記者算賬,藥材每畝收益基本可達3000元至4000元,如果擴大生産,沒幾年,老百姓便可實現脫貧。 郵儲銀行通過縣扶貧辦了解到情況之後,將50萬元“助農貸”資金送上門。信貸員陳志偉介紹,開春以來郵儲銀行共向紅廟村42戶農戶發放“助農貸”、“扶貧貸”等貸款338萬元。農戶購苗、播種、肥料等資金之難迎刃而解。 “‘金融+扶貧’是‘造血’的關鍵。”竹溪縣委書記余世明告訴記者,國家提出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屆時全縣所有在檔貧困戶要脫貧。只有讓扶貧資金通過信貸杠桿,在銀行助力下,才能變“輸血”扶貧為“造血”扶貧。 竹溪縣已有4家銀行先後創新推出9個金融産品,擴大對貧困戶的授信規模,執行優惠利率,降低信貸門檻。記者從十堰市扶貧辦了解到,今年起,全市下轄每個縣預留1000萬元扶貧專項資金用於貼息和風險金,力爭全年實現扶貧貸款授信10億元。 在竹溪縣中峰鎮廟耳溝村,1000多畝的生態農業初具規模,集苗木花卉種植,雞、羊、豬養殖以及農家樂於一體。“到老了還能賺這麼多錢,真是沒想到!”年近70歲的貧困戶敖友權夫婦倆在合作社種植管理苗木獲得5萬餘元年收入,不無感慨。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