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7月23日電(記者 韓振、周文衝)四川安仁古鎮的建川博物館聚落,設有專門的“不屈戰俘館”,以紀念抗日戰爭中的中國戰俘。出口處,背靠著古銅色的墻壁,一位年輕女人的全身照片被放大製成一幅浮雕——她的名字叫成本華。 1938年,成本華的照片登上了日本的《支那事變畫報》。照片中,成本華抱著雙手,挺著胸膛,面帶一種高傲中又有幾分輕蔑的笑容。她的身後,4個手拿軍刀、面目猙獰的日軍劊子手正準備行刑。 照片的下方,兩行註釋這樣寫道:昭和13年4月,在中國戰場上俘獲的中國軍隊女戰士成本華,24歲,對於我軍的刑訊,她始終面露微笑毫無懼色,將自己的青春獻給了國家。 “這是成本華僅有的兩張照片,這兩張照片激勵了無數國人。”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副館長錢峰説,這兩張照片中,日軍的猙獰、殘暴的面目與成本華大義凜然、笑對生死的形象,形成了如此鮮明的對比呈現在人們眼前,激蕩在人們心裏。 面對日軍肆虐的侵略進犯,無數中國人選擇拿起槍上戰場,但更多百姓特別是大後方群眾,他們頑強地面對嚴酷戰爭所帶來的艱難、苦難和災難。在照相機的鏡頭下,這些笑容,穿越70多年的歲月,迸發出難以想象的力量。 跟著攝影師的鏡頭,我們來到抗戰時的大後方重慶。1938年至1944年,日軍為了消滅中華民族的抗戰意志,對重慶進行了大規模、無差別的轟炸,造成慘重的人員傷亡。然而,廢墟上,戰火中,他們的笑容依然綻放。 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的孔園展覽館裏,一張張圖片展示了大轟炸時期的重慶。在一個被敵機炸毀的廢墟中,有一張笑臉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上,這名年輕的男子留著“茶壺蓋”頭,笑得眼睛瞇成一條縫,咧著嘴巴露出兩排牙齒。 “乍一看無法理解,但這確實是重慶大轟炸時期群眾情緒的真實表達。”錢峰説,雖然日軍的空襲給重慶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但堅韌的山城人民卻以樂觀的心態對待“烏雲壓頂”的戰火,當時大街小巷寫滿的標語“俞炸俞強”就是生動的寫照。 攝影師鏡頭下,孩子們天真的笑容更讓人過目不忘。1944年的緬甸,中國遠征軍正在這片土地上與日軍進行著激烈的戰鬥。由於抗戰後期兵源不足,當時遠征軍中有很多未成年的“娃娃兵”。 在一張著名的照片裏,一個頭戴軍帽、身背兩隻大水壺、穿著及膝棉衣的小男孩,面對鏡頭笑著,右手高高舉起。由於太陽直射,我們甚至無法看清這個男孩的長相,但其燦爛的笑容以及高舉著的大拇指卻格外清晰。 這個天真的笑容和一個高高舉起的大拇指,向人們傳遞著不屈不撓、自信樂觀的訊息。戰爭給了這些孩子不該承擔的重負,但他們卻在戰爭中學會了樂觀和堅強。 還有無數個笑容,他們連同被日軍摧毀的家園,連同中華民族承受的苦難,連同中華民族的同仇敵愾,一起鐫刻在中華民族的群體記憶裏,成為8年浴血抗戰中最明亮的一部分。 重慶三峽博物館副館長張榮祥説,以前外國人眼中,中國人的形像是呆板和木訥的,抗日戰爭讓他們重新認識了中華民族。在艱苦的戰爭中,他們記住了中國人的笑容,記住了笑容背後蘊藏著的樂觀豁達、堅韌不屈、團結友愛、自信高貴——這才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