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資改革:以契約精神引領體制創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8-04 07:09 來源: 光明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7月24日,浙江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宣佈,浙江首條PPP模式建設的無收費公路——環山東路經開區段預計9月開建。項目將採用“道路+政府購買服務”的新模式。 

“政府資本和社會資本怎麼更好、更規範地結合在一起去建設公路,是需要我們探討的。”交通運輸協會會長錢永昌説,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需要實現強強聯手,最終達到政府、資本與社會公眾1+1+1>3的綜合效能。

PPP契約精神怎麼貫徹?

目前,北京最長的一條地鐵線路——14號線正在加快建設。這條全長超過47公里的L型線路總投資445億元,採用了“時髦”的PPP模式。

作為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融資計劃部的負責人,任宇航和他的團隊曾為16號線的PPP項目談判忙了一年多,最後階段選定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作為特許經營方。京投公司作為北京市政府最大的融資平臺,需要考慮週全,風險與收益需要科學設計。“光是談判的合同就有厚厚一摞。”在任宇航看來,契約精神很重要,PPP模式帶來的不僅是合作方式的變化,而且更是一場深刻的理念轉變。

過程的一波三折,讓任宇航對PPP的理解更加深刻。

“談判中,每個細小的環節都可能影響全局。”任宇航説。PPP不是一槌子的買賣,契約精神非常重要。風險要共擔,利益要共享。

動輒數百億元的資金投入,加之項目回報期長,合理的回報便成為投資方考慮的關鍵。地鐵4號線是北京首個PPP項目,在很多方面為14號線提供了範本——在客流方面,規定如果連續3年的當年實際客流量比預測客流量低85%,則PPP公司可以向政府申請補貼;票價方面,如果實際平均人次票價低於特許經營協議規定的測算票價水平,市政府將就其差額給予PPP公司作為補償;如果實際平均人次票價收入水平高於測算票價收入水平,則PPP公司需將其差額的70%返還給政府。

在任宇航看來,從過去的管理思維到合作思維、法治思維,理念的轉變契合了投資模式的創新。這種政府與社會資本之間的磨合,讓雙方更加包容和成熟。“當時北京市政府對於國際上普遍使用的地鐵準點率、設備可用小時數等概念比較陌生。”任宇航説,港鐵的進入將這些理念帶進了北京地鐵。

北京地鐵14號線只是一個縮影。近日,國家發改委發佈1043個PPP推介項目,總投資1.97萬億元,涵蓋水利設施、市政設施、交通設施、公共服務、資源環境等多個領域。

“打破準入限制,鼓勵國有控股企業、民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等各類型企業積極參與,為社會資本特別是民營資本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在中國新生經濟研究院院長郭夏看來,PPP模式加快了政府職能轉變,以誠信與契約精神為引領,政府管理水平在大幅提升。

靠什麼吸引社會資本?

北京地鐵PPP項目有收費機製作為保障,那麼那些沒有收費機制的項目如何吸引社會資本?

談及洛陽市首個PPP項目,洛陽市財政局副局長熊文博感觸頗深。與地鐵項目不同,洛陽市政道橋項目不能收費,沒有收益。所以在項目設計時,政府就將項目的建設、後期運營、綠化管理以及道路廣告收入和道路兩側的其他收入捆綁在一起。道路兩旁的土地不能隨意劃撥給社會資本,必須走招拍挂程序,然後收益上繳財政。最後項目明確道路的經營仍由政府來負責,再將這些收益通過政府付費的方式轉讓給社會資本。

“我們做了模擬試驗。”熊文博説,“找到一家企業,請對方站在社會資本的角度提出問題。我們對照財政部文件,在現有政策框架下逐一分析困難和對策,做到心中有數。”

“現在很多銀行都表示支持PPP項目,但在具體落實中,怎樣支持一個PPP項目,目前還沒有具體的、可操作的文件。”熊文博感到,對PPP項目來説,成功融資是關鍵。然而,PPP具有長期性的特點,很多都是10年至20年週期的,而金融機構的貸款週期大多為3年至5年,兩者極其不匹配。

PPP雖然很時髦,但很多方面還在探索過程中。在洛陽市政道橋PPP項目的融資中,部分銀行説可以做50%的擔保,還有部分銀行説可以做70%的擔保,剩下的再找信用擔保作補充。“這一點突破以後,社會資本方參與PPP項目的信心就更足了。”熊文博説。

基層的探索與思考,成為頂層設計的重要參照——最近,國家發改委聯合國家開發銀行出臺《關於推進開放性金融支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有關工作的通知》。“下半年,要鼓勵金融機構建立綠色通道,加快重大項目等領域的貸款審評審批等,推動PPP落地。”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副司長羅國三表示。

政府還有哪些事情要做?

當前,各地陸續公佈了PPP項目推進清單——四川發佈了包括綜合交通、水利工程、生態環保和保障性住房等在內的264個項目,總投資高達2534億元;福建和河南省的PPP項目投資規模相當,分別為1479億元和1410億元;此外,重慶1018億元、青海1025億元、江蘇875億元、安徽710億元、湖南583億元……

在財政部金融司司長孫曉霞看來,地方政府在運用PPP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時,不能簡單地把思想局限在緩解債務壓力上,而是要以此為契機,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把精力放到營造良好的、公平透明的政策環境上,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加強監管、確保社會福利最大化上。

羅國三指出,有的省份提出的PPP項目數量很多、投資總量很大,但從全國看,簽訂合同的比率仍有待提高。真正讓PPP項目叫好又叫座,還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的跟進。在他看來,政府絕不是一發完標、公佈完項目就了事,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今年以來,一系列涉及PPP的政策陸續出臺——

4月25日,國務院發佈《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辦法》;5月7日,財政部、交通運輸部聯合發佈《關於在收費公路領域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實施意見》;5月19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水利部聯合印發《關於開展社會資本參與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第一批試點工作的通知》,選擇黑龍江奮鬥水庫、安徽江巷水庫等12個項目作為國家層面聯絡的試點,啟動第一批社會資本參與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營試點工作。去年首批推出的80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示範性項目,已完工3個、正在建設45個,預計共吸引民間資本2500億元。

在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看來,“投什麼”“誰來投”“怎麼投”是當前創新投融資體制的三個重大問題。截至上半年,7大類重大工程包已開工228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3萬億元。如果説重大工程包解決了“投什麼”的問題,那麼PPP則在為“誰來投”“怎麼投”探路。

PPP的探索,既涉及微觀層面的操作方式升級,又涉及宏觀層面的體制機制變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主任錢平凡指出,從過去的政府深度參與項目,到放手市場,競爭機制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政府要適應角色轉變,調適心態、調適理念、調適政策,讓監管之手更加有力。(記者 馮蕾)

責任編輯: 朱英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