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局解讀2014年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情況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8-04 08:30 來源: 統計局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2014年全社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6.39萬億元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副主任孫慶國
就2014年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情況接受《中國信息報》記者專訪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4年電子商務交易情況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我國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全社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6.39萬億元,同比增長59.4%。2014年電子商務交易額是怎麼統計的?電子商務為何能夠保持快速增長?對此,《中國信息報》記者採訪了服務業調查中心孫慶國副主任。

  問:為什麼電子商務交易額是以電子商務平臺為對象進行統計調查?

  答: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相當於傳統意義上的商店和市場,電子商務的所有交易活動都是在交易平臺上實現的。電子商務平臺不僅有完整的交易記錄,其本身還具有強大的數據加工能力,所以針對電商平臺交易開展調查,可以完整地獲取在平臺上的交易情況。2014年在對企業電子商務活動情況調查的同時,我們對電商平臺的電子商務交易活動也進行了調查,也就是分別從企業端和電商平台端開展了電子商務交易調查。通過企業端的調查,可以反映不同行業利用互聯網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的情況,而通過電商平台端的調查,可以取得全社會的電子商務交易額的數據,2014年電子商務交易的統計數據就是在對電商平臺調查基礎上取得的。

  問:2014年我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一直較大,各行業發展速度明顯趨緩,為什麼電子商務能夠保持如此迅猛的發展態勢呢?

  答:電子商務是指通過互聯網簽署訂單後所實現的商品或服務的交易活動。一項電子商務交易活動的完成,需要有電商平臺、網絡以及用戶也就是網民等幾個必備的基本要素,一般來説,電商平臺被使用的頻率越高、網速越快、用戶越多,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也就會越快。2014年這幾個方面在我國都得到了快速發展。首先,2014年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生産經營比較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主動嘗試利用互聯網開展生産經營和産品銷售及服務活動,企業通過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直接將産品提供給消費者,減少了銷售的中間環節,降低了企業經營成本和費用,提高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其次,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將用戶與電商平臺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據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僅2014年我國新建4G基站達73.3萬個,4G用戶達9728萬戶,這一網絡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4G網絡。第三,就是我國有廣大的網民用戶,據CNNIC的調查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底,我國手機上網人數達5.57億人,網絡購物用戶達到3.61億,同比增長19.7%。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利用網絡的程度越來越高,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工作、生活和娛樂的“基礎元素”。2014年電子商務的持續快速發展正是這些要素共同作用、協同發展的結果。

  問:發佈的數據中,有不同性質交易平臺的情況,您能否介紹一下有關自營平臺和第三方平臺的情況?

  答:根據電子商務平臺的性質,通常將企業為自身開展電子商務交易活動搭建的平臺定義為自營平臺,如中國石化化工銷售有限公司的銷售CRM平臺,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的銷售平臺和採購平臺;為其他單位和個人開展電子商務交易活動提供服務的平臺定義為第三方平臺,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淘寶”就是第三方平臺。實際上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平臺既用於企業自身的交易活動,同時也為其他單位和個人提供交易活動服務,也就是混營平臺。比如大家經常使用的“京東”就是混營平臺,其自營比例約佔交易額的70%,其他30%是作為第三方平臺的性質供第三方使用。另外,通過調查我們看到第三方平臺近幾年發展變化的一個特點,即第三方平臺的電子商務交易活動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淘寶、天貓、京東等排名前20的第三方平臺實現的電子商務交易額約佔全部第三方平臺交易額的90%以上。電子商務是技術密集型産業,平臺規模越大,企業管理水平越高、服務配套越好、經營成本就越低,競爭能力就越強,電子商務交易活動就越來越向規模較大的電商平臺集中。

  問: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哪些行業的發展呢?

  答:電子商務的特點就是利用網絡進行交易活動,包括訂單簽訂、支付、物流配送等環節,因此,電子商務的發展帶動了金融網絡支付、物流快遞等相關産業的發展,特別是促進了物流配送服務水平的提高。2014年我國快遞業與迅猛發展的電子商務攜手共進,快遞業務量問鼎世界第一。據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快遞正式進入“百億”時代,快遞業務量達140億件,同比增長51.9%,超過美國問鼎世界第一,快遞業連續4年保持了年均增幅超過50%的速度。

  2014年電子商務的發展説明了電子商務已深入了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不僅創造了消費新需求,引發了投資新熱潮,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新空間,還加速了産業間的融合,推動了産業結構的調整,催生了新業態,成為提供公共産品、公共服務的新力量。相關附件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 陳燕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