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記者 安蓓、吳雨、何宗渝)一面是公共服務等領域建設薄弱、投資動力不足,一面是大量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無處可投。為破除二者之間的障礙和壁壘,發揮投資對穩增長的關鍵性作用,今年以來我國進一步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充分釋放社會資本的活力和動力。 以改革破除社會資本投資壁壘 去年底,遼寧省朝陽市建成什家河和鳳凰新城兩個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6萬噸。在這兩個項目中,朝陽市政府引入社會資本--重慶遠達水務有限公司,通過“特許經營權”轉讓,置換出2.42億元投入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而重慶遠達則以30年污水處理收費權作為質押,從銀行獲得1.9億元貸款。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讓重慶遠達董事長方義軍看到更多投資機會。“通過這種模式,企業進入原來由政府壟斷經營的領域,而以‘特許經營權’作抵押,企業從銀行拿貸款也更方便。我們正探索以此為模板,逐步向遼寧以外的東北市場拓展業務。”他説。 “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有的經濟效益比較低、社會資本積極性不高;有的壟斷性比較強、社會資本想投而投不了。”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司巡視員歐鴻説,要讓社會資本發揮重要作用,必須依靠改革,核心是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建立公平的市場準入環境;二是創新投融資方式;三是給投資者合理的回報預期。 今年以來,以撬動社會資本為目標,相關領域配套措施和改革舉措連續出臺—— 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鼓勵在公共服務領域採用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産品、公共服務“雙引擎”; 6月1日起,《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施行,從保護合法權益、創新融資服務、強化政府投資支持等方面給民營資本送上“定心丸”; 此外,我國已連續兩年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中央層面核準的投資事項共減少76%;大幅削減前置審批,推行投資項目網上核準,加快建立縱橫聯動協同監管機制;進一步推動價格改革,發揮價格杠桿作用…… “通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激發微觀主體投資活力,形成政府、企業、社會資本多元投入格局,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發揮了‘一石多鳥’的作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王軍説。 示範先行探索社會資本進入模式 今年年初,北京市政府與北京京港地鐵有限公司草簽了《北京地鐵十六號線項目特許協議》,京港地鐵將投資150億元,採用PPP模式參與北京地鐵16號線的投資、建設和運營,並獲得16號線30年的運營權。目前,這一項目已開工建設,近期將組建特許經營公司,落實建設資金。 這一項目是去年我國首批向社會資本開放的投資項目之一。這批項目涉及5個領域80個項目,總投資約為1.3萬億元。 記者從國家發改委了解到,這80個項目中49個項目有民間資本參與,預計吸引民間資本2531億元,約佔總投資額的19%。80個項目已完工3個,正在建設45個,今年將新開工25個。 王軍認為,PPP等社會資本投資模式,尚屬新興事物,需要研究探索,相關政策、措施也有待細化完善。 國家發改委5月在門戶網站開設PPP項目庫專欄,首批發佈1043個、總投資1.97萬億元的PPP項目,並同時公佈13個具有一定代表性、示範性的PPP典型案例。 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司長許昆林説,將PPP項目信息集中發佈,有利於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公開、公平地參與PPP項目建設。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安排一定規模的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用於支持開展PPP項目的規劃編制、決策諮詢、法律顧問、效益評估等前期工作,加快實施進度。 政府搭臺讓社會資本唱好戲 今年5月,重慶市設立8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産業股權投資基金,將以股權或“股權+債權”等方式投向電子核心部件、機器人及智慧裝備、新材料等産業。 這一基金由重慶市政府産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和重慶市屬國有企業共同出資設立,引入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母基金初始資金約255億元,通過與社保基金、銀行、信託、保險等投融資機構和企業集團業務合作,募集社會資金約550億元。 降低企業債發行門檻、加快融資擔保行業改革發展、明確設立中國保險投資基金……今年以來,政府“搭臺”完善政策環境,做好對接服務,發揮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為社會資本涌入實體經濟血脈拓寬渠道。 “引入社會資本,不僅能有效緩解地方政府的高負債率,分擔債務風險,還能有效推進重大項目工程。”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説,社會資本投資效率更高,對投入産出調查分析具有優勢,政府與其公開透明的合作能有效提升投資效益。 當前,政府、銀行、企業、社會間仍存在信息不完全對稱的問題,“貸款難”和“難貸款”同時並存。許昆林説,針對這些問題,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重點加強政銀企社的協同配合,方便金融機構對接服務,強化投資項目的資金保障。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