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1日電(記者 劉羊旸、吉哲鵬、鄒儉樸)國有林場改革穩步推進;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商業性採伐全面停止;9省市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今年以來,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積極推進,一系列改革舉措陸續出臺並取得明顯成效,美麗中國建設再添色彩。 國有林場改革:“保生態、保民生”是底線 “以前我們護林員工資待遇很低,人均每年大概7、8千元,居住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土木結構房子裏,有些站點還沒有通電。”甘肅省慶陽市蒿咀鋪林場護林員徐拴成説。 國有林場改革在堅持保生態、保資源的同時,將保民生也作為改革的底線。如今,甘肅省慶陽市國有林場已全部按公益性事業單位管理,職工工資全額納入地方財政預算。 徐拴成高興地説:“國有林場改革以後,我們收入提高了,人均每年拿到了3.5萬元。林場也蓋上了新房子,站點全部接通了用電,並裝上了自來水,這讓我們更能一心一意地去保護好這片林子。” 今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這對大力推進國有林場林區改革,對保護好、發展好我國珍貴的國有森林資源、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維護和提高森林資源生態功能是國有林場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國家林業局國有林場和林木種苗工作總站總站長楊超説,改革在堅持生態導向、保護優先的同時,在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上只做加法。 目前,國有林場改革正在全國穩步推進。印發了國有林場改革試點驗收辦法,制定了國有林場崗位設置管理指導意見,12個省份制定了國有林場改革實施方案。 同時,各省支持國有林場改革力度不斷加大。浙江省財政廳從今年起每年安排資金1億元用於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湖南省財政廳安排5000萬元用於國有林場道路建設;山西省發改委安排1500萬元用於國有林場管護用房建設,安排500萬元用於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 重點國有林區停伐: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 今年3月的最後一天,在內蒙古根河林業局烏力庫瑪林場的停伐現場,隨著一棵落葉松的倒下,內蒙古大興安嶺結束了長達60餘年的採伐歷史。 工人代表們向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移交了採伐工具。從此,曾經的伐木工轉而成為森林的守護者。 “停伐後,大興安嶺青山綠水永續利用的目標真的就要實現了,這是幾代務林人的心願。”伐木工王鐵昌説。 在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試點的基礎上,從今年4月1日起,停伐範圍擴大到內蒙古、吉林重點國有林區,以及內蒙古嶺南8局、吉林營林4局和大興安嶺範圍內未納入天保工程範圍的上百個國有林場。這標誌著重點國有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髮展的新階段。“率先在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是我國天然林停伐戰略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時任國家林業局局長的趙樹叢説,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是保護好我國珍貴的天然林資源,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 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月華表示,停伐打破了國有林場和林區原有利益鏈條,形成倒逼改革機制,是此次改革的亮點之一。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完善我國保護地體系 走進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市的普達措國家公園,人們看到:鋪陳了近十五公里的生態旅遊棧道,以減少遊客對高原濕地生態系統的破壞;遊客一律改乘環保觀光車,替代之前載客馬隊;隨處設立的各種標示,時時提醒遊客注意環保。 普達措國家公園對整個區域劃分為嚴格保護區、生態保育區、遊憩展示區、傳統利用區進行科學規劃建設和管理。公園以2.3%面積的開發利用,實現對區域97.7%範圍的有效保護。公園所在地保持著較為完好的自然生態系統,使更大範圍的動植物資源和人文資源得到全面保護。 國家公園是100多年前美國始創的一種保護地模式,目前已成為全球公認的保護地典範。今年上半年,我國出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並已選定北京、雲南等9省市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目的,正是為了進一步完善中國的保護地體系,使分類更科學、保護更有力,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文化自然遺産資源的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 目前,試點省市正在積極推進這項工作。近期,雲南省國家公園管理條例有望出臺,將為我國國家公園體制的建立先行先試,探索經驗。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