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藏昌都8月13日電(記者秦春、劉坤)川藏電力聯網工程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的重大項目,2014年3月18日正式開工,同年11月20日竣工,因其意義重大、建設難度高、惠民促發展,被稱為繼青藏聯網工程後的又一條“電力天路”。 川藏電力聯網工程的建設運行,讓位於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流域的西藏昌都結束了長期孤網運行的歷史,讓這裡的各族人民沐浴在幸福的光明中。 施工難度之大超乎想象 川藏電力聯網工程,位於地質構造複雜、地質災害分佈廣的“三江”斷裂帶,沿線高寒缺氧、凍土廣布,施工環境極其惡劣,施工技術難度極大。 工程建設期間,當地共發生地震50余次,最強地震達6.1級。工程區平均海拔3850米,最高海拔4918米,高山峻嶺地段約佔65%;施工區地形陡峭,線路起伏落差大,部分區域為懸崖峭壁;施工中先後5次跨越金沙江。 相比青藏聯網工程,川藏電力聯網工程設備材料用量更大。包括鐵塔、高壓電抗器等在內的約40萬噸設備物資,需超長距離運抵現場,沿途翻越多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及原始森林、冰川峽谷,平均運距約1000公里。 索道架設規模也前所未有。工程90%塔位建在高海拔、無人區、遠離公路或無運輸道路之地,需大規模採用輕型貨運索道運輸工程物資,整個工程共架設1.5噸級貨運索道900余條,總長度1100多公里。 在國家有關部委和地方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國家電網公司和40多家參建單位團結協作,迎難而上,兩萬餘名建設者弘揚“缺氧不缺鬥志,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精神,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提前半年建成,創造了世界高海拔地區電網建設零事故的新紀錄。 工程創新之多令人驚嘆 為確保安全、優質、高效、和諧推進,川藏電力聯網工程堅持“嚴密組織,精心設計,安全建設,保障有力,平安環保,拼搏奉獻”的建設方針,確立了高標準的工程建設目標和各類保障體系。 針對地質災害和交通安全風險,建設者在國內電網建設中首次開展了地質災害和交通安全專項監理工作。 針對施工區域生態脆弱,投資1.88億元,全過程、全方位開展環保、水保監理監測工作,確保藏區江河水源不受污染,動植物繁衍生息不受影響。 針對生命保障難題,在施工沿線建立26個醫療站點,配置了符合高原特點的救護車輛和醫療設施,確保工程安全。 針對惡劣道路條件,建立了“兵站式”物資運輸和工班制道路保障相結合的物資運輸保障體系。物資運輸里程累計達450余萬公里,可繞地球110余圈。 針對工程建設和運營特殊難題,開展了施工難點突破、地質災害預防、系統安全穩定等5大類專題,攻克了高寒高海拔地區設備運輸、凍土基礎施工、醫療保障等各種難題,創立了送變電行業高原新標準,提升了我國電網工程技術和電工裝備製造水平。 人民受益之大功德無量 昌都市位於西藏東部,緊鄰四川和青海藏區,舊時是茶馬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歷史原因,當地電力發展嚴重滯後,電網長期孤網運行,網架薄弱,電力供應緊缺和無電問題十分嚴重。 昌都市副市長尼瑪多吉介紹,川藏電力聯網工程的建成,解決了昌都長期以來電力孤網運行的狀態,全市76萬人用上了安全、可靠、優質的電力。同時,它的運行,加快了昌都市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川藏電力聯網工程是實現區域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預計2017年,川藏電網和藏東電網並網運行,整個西藏將形成一個大電網的並行過程,能源結構將得到有效改善。“電力天路”將為西藏與全國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奠定有力的能源基礎。 如今,瀾滄江邊,一幅“電力天路”浮雕,將工程建設者們不畏艱險打通“電力天路”的建設場景真實再現。昔日“茶馬古道”上,如今電塔矗立,“電力天路”福澤人民,功德無量。 當地藏族司機四朗丁增説:“沒有共産黨,沒有川藏電力聯網工程,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發自內心地感謝共産黨,感謝偉大祖國!”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