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 做好“三農”工作關鍵在農村基層黨組織。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按照中央要求,圍繞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不斷提升農村基層黨建水平,致力於為促進農村改革發展穩定提供堅強保證。 強化村級黨組織,構建有力領導核心 強化政治引領功能、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加強對村級各種組織的統一領導……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是堅持黨在農村領導地位的內在要求。 在福建,福州市永泰縣今年以來探索完善以農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民自治機制,在強化村級黨組織領導核心、規範村務民主運作體系、提升鄉風文明等方面成效初顯。 永泰縣委組織部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剛剛結束的村級組織換屆選舉中,該縣新一屆村委會成員中黨員比例達49.9%,比上屆提高4.5%;村民代表中黨員比例達24.2%,比上屆提高6.1%。 村級組織中黨員比例的提高,強化了村級黨組織的領導核心,黨組織在村民自治中發揮出越來越積極的作用。 該縣力生村黨支部書記李智慧介紹,當地“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過程中,在村黨支部的推動下,村裏成立了舊村改造理事會,凡涉及舊村改造的事宜,均由改造所涉自然村推選村民加入理事會,共同商議改造事宜,確保了改造建設的順利進行。 遼寧盤錦近年來推行鄉事村辦,將基層黨組織的“主業”牢牢定位在“服務”上,把便民服務中心作為基層組織服務村民的主陣地,將村民原來需要在縣直部門或鄉鎮機構辦理的事項,通過駐村入戶方式,直接在村屯辦理。 在大洼縣唐家鎮北窯村的便民服務中心,記者看到,200平方米的服務大廳寬敞明亮,開放式的辦公場所一側排開,計生、低保、合作醫療、交通、惠民政策諮詢等玻璃牌懸挂在每個辦公桌上方。 正給母親辦身份證明的村民畢春輝告訴記者,他母親是國有農場退休職工,每年都要辦身份證明,以前都是到鎮裏照相,再到縣裏辦手續,現在由鎮裏統一到家裏照相,把手續交給便民服務中心由村幹部代辦就可以了。 鄉事村辦,不僅將行政資源下沉到基層一線,還加強和改進了黨政機關的作風建設。村民形容,這是把政府“搬”到村子裏,讓幹部把心“駐”到村民身上。 確保村務工作公開透明、合法合規 健全村務監督機制,是推進基層民主管理、促進鄉村治理法治化的重要內容。各地按照中央要求,準確把握村務監督委員會工作定位,規範村務監督委員會工作職責,推動村務監督委員會有效開展工作。 湖南益陽市近年來在全市1783個村建立了“四位一體”村級基層治理模式。即以村級基層黨組織為領導核心、村民議事會為決策機構、村民委員會為執行機構、村務監督委員會為監督機構的治理模式。 “‘四位一體’是保證村民自治、遏制腐敗、緩解基層矛盾的一種有益探索。”益陽市資陽區委組織部部長高文偉介紹,每個村的村民議事會成員不少於15人,每個村小組至少1人,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3到5人。兩者均由村民選舉産生。 70歲的謝雁林是鄒家橋村務監督委員會3名成員之一,他的主要職責就是監督村裏一切公共事務的決策執行和村裏的財務情況。“小到一頓飯的報銷,大到村裏修路修渠,任何事都要經過議事會同意並接受監督委員會監督。”謝雁林説。 權力被“稀釋”了,決策還要接受監督,但資陽區鄒家橋村村支書謝榮華卻感覺自己的腰桿更直了:“決定一起做,事情一起幹,責任一起擔,‘方向盤’再也不會亂打了。” 在江蘇鹽城,為推動村務公開,當地推出了“村情發言人”制度。各村自主安排在每月25日至次月5日召開“村情發佈會”。村幹部作為發言人,就村民們普遍關心、與其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項集中公佈,並回答問題。 記者隨機參加了兩場“發佈會”,看到村民們既可以聽,也可以問。“村裏流轉500畝土地,準備搞什麼項目?”“村裏三級管網改造什麼時候完成?”……群眾的提問接二連三,村情發言人一一作答,涉及一些財務的問題,村會計還作了補充,並當場出示有關憑據。 “敢於召開發佈會,説明幹部們的底氣足。”鹽城市委書記朱克江説,村務越公開,群眾也越理解支持。這兩年的實踐表明,村務公開是基層民主管理的重要抓手,是融洽幹群關係的關鍵。 以農村發展成效檢驗黨建工作成果 抓好農村基層黨建,重在解決問題。 各地按照中央要求不斷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選好用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做好大學生村官和選派“第一書記”工作,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並努力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切實擔起促進農村改革發展和改善民生的責任,以農村發展成效檢驗黨建工作成果。 地處大別山貧困片區的安徽省岳西縣頭駝鎮梓樹村是一個至今還未通水泥路的偏遠山村,黃泥小路“晴天泥沙漫天、雨天一身泥巴”是困擾村民們幾十年的最大心病。 去年10月,從安徽省委辦公廳選派村裏任“第一書記”的郭逢春來村裏,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決村民反映強烈的修路問題。郭逢春在省城和村裏來回跑了十多趟後,終於爭取到省交通廳的項目支持。道路修通後,梓樹村到達縣城的時間將大為縮短。 郭逢春是安徽省選派幹部的縮影和代表。安徽省委組織部農村組織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從省、市機關選派的幹部不僅得到所在單位的政策資源支持,其本身也是政策水平、知識業務能力過硬的年輕幹部,由他們挂帥扶貧隊長可謂是一支難得的扶貧中堅力量。 雲南省山區面積佔全省總面積90%以上,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在貧困的影響下,一些基層黨組織渙散,部分貧困村甚至淪為“空殼村”,村集體經濟落後,村基層組織凝聚力不強。 在這種情況下,雲南省委組織部2013年提出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整鄉“雙推進”,找準二者的結合點,“勁往一處使,錢往一處用”,把項目放到一個平臺上,形成合力。 楚雄州武定縣插甸鄉是個傳統農業鄉,常年“看天吃飯”,經濟一直上不去。雲南省委組織部駐村幹部與各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商量,為各村確定了1至2個主導産業。如今,老木壩村建立了“四點四片”武定壯雞養殖育苗保種基地;古普村建設的色素辣椒育苗基地,為全鄉提供試種種苗;上沾良村試種的蔬菜已經採摘上市…… 短短兩年左右時間,全省實施“雙推進”的116個鄉鎮調整優化了黨總支、支部和黨小組,整頓了轉化軟弱渙散的基層黨組織,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機遇,“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的成效日益顯現。 植根基層沃土,服務農村發展。隨著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在各地不斷深入推進,農村基層黨建水平必將不斷提升,為農村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注入強大動力。(執筆:華春雨參與采寫:宋為偉、于力、周勉、張展鵬、楊玉華、白靖利)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