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出“組合拳”
——五部委介紹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相關情況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9-18 07:20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記者 高敬 楊維漢 董峻)中央政治局會議近日審議通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在17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中共中央組織部秘書長高選民、環境保護部副部長翟青、審計署副審計長陳塵肇、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介紹了這一總體方案的主要內容和相關配套文件等情況。

八項制度構築起生態文明體系

總體方案提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的目標是,到2020年,構築起由八項制度構成的産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中財辦副主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成員、聯絡員楊偉民詳細介紹了這八項制度:

——健全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的核心是“清晰”。他説,現在的問題就是自然資源産權不清晰。如果所有權人不到位,産權制度就建立不起來,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真正從源頭上避免生態環境的破壞;

——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核心是“主體功能”。不同區域自然條件不一樣,應根據主體功能進行開發和保護程度不一的監管和管理。最終目的是要建立空間治理體系,這是關於開發保護制度的核心問題;

——建立空間規劃體系的核心是“一張圖”。楊偉民説,當前我們缺乏基礎性的空間規劃,要推進多規合一,最終形成一個規劃,“一張藍圖幹到底”;

——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的核心是“擴圍”。“我們有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水資源管理制度,這次要把嚴格的保護制度從耕地、水拓展到其他各類自然空間和各類自然資源。”他説。

——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的核心是“有價”。自然資源是有價值的,使用者就必須付費,所有者必須收費,才能夠真正建立起生態補償機制理論上的基礎;

——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核心是“共治”。環境治理需要政府、市場、個人、社會來共同參與,各自發揮不同的作用;

——健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的核心是“市場機制”。建立市場體系,企業才能在這個市場當中成長壯大;

——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核心是“履責”。通過設立這方面的制度,要求各級政府嚴格履行好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職責。

抓住“關鍵少數”:地方黨委主要負責人首次成為追責對象

不久前公開發佈的《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是生態環境領域的一件大事。中央組織部秘書長高選民介紹,這個文件核心是一個字——“嚴”。

高選民説,就是要聚焦黨政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明確追責對象、追責情形、追責辦法,劃定領導幹部在生態環境領域的責任紅線,督促領導幹部正確履職用權。文件有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黨政同責。首次將地方黨委領導成員尤其是黨委主要負責人作為追責對象,有助於推動黨委、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共同擔責、共同盡責;

二是終身追責。規定對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幹部,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退休,都要嚴格追責,決不允許出現在生態環境問題上“拍腦袋決策、拍屁股走人”的現象;

三是雙重追責。既追究生態環境損害責任人的責任,又強化監管者、追責者的責任。

高選民説:“文件還規定,對在生態環境和資源方面造成嚴重破壞負有責任的幹部不得提拔使用或者轉任重要職務。完善了政績考核,加大了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生態效益等方面的考核權重,將環保考核結果與幹部選拔任用挂鉤,真正發揮考核評價和選人用人的‘指揮棒’作用。”

環保督察發現重大問題將向中央報告

《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在發佈會上也很受矚目。環保部副部長翟青説:“環保督察主要目標是,切實落實地方黨委和政府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加快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促進環保産業發展,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翟青介紹了《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的主要特點:

一是層級高。方案明確環境保護督查組的性質是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具體的組織協調工作由環境保護部牽頭負責;

二是實行黨政同責。落實中央關於生態文明的決策部署,各級黨委和政府具有同樣的責任。方案裏明確了督察對象主要是各省級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並且要求督察下沉到部分地市級黨委和政府;

三是強調督察結果的應用。督察結束後,重大問題要向中央報告,督察結果要向中央組織部移交移送,這些結果作為被督察對象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評價任免的重要依據。

“同時,對存在6方面情形需要追究黨紀政紀責任的,將會按程序向紀檢監察部門移送。這項工作今年按照方案要求先搞試點,明年開始全面推開。”翟青説。

領導幹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重在責任”

對領導幹部的審計關係著幹部的任免、獎懲。審計署《關於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的試點方案》提出,將從2015年啟動審計試點,並從明年起擴大試點範圍,從2018年開始,將形成經常性審計制度。

審計署副審計長陳塵肇在發佈會上説:“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離任審計,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明確責任、界定責任。”他説,可以從為什麼審、審什麼、審計結果怎麼用這三個方面來看:

為什麼要開展這項審計?目的是為了促進領導幹部更好地履行自然資源資産管理責任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推動建立健全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體系,推動領導幹部樹立科學的政績觀和發展觀,防止只管經濟發展,不管資源的節約集約和有效利用,不管環境保護,進而促進整個生態文明建設。

審計什麼內容?對領導幹部的任職前後,區域內自然資源資産實物量變動情況進行重點審計,對重要環境保護領域也要進行重點審計。對人為因素造成自然資源資産數量減少的、質量下降的、環境惡化的、污染比較嚴重的這些問題,要實事求是地界定領導幹部應承擔的責任。

審計結果怎麼用?“審計報告將送給幹部管理部門,如審計署的審計報告將會給中組部、中紀委等,如果涉嫌犯罪的,還要移交給司法機關。審計結果將對落實責任、問責追責,對幹部的使用、任免和獎懲,提供重要依據或者基礎。”他説。

努力摸清自然資源資産“家底”

我們到底擁有哪些自然資源?資源量有多少?摸清“家底”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説,國家統計局提出了《編制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試點方案》,通過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構建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等主要自然資源的實物量核算賬戶,推動建立健全科學規範的自然資源統計調查制度,努力摸清自然資源資産的“家底”及其變動情況。

編制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和生態文明建設到底是什麼關係?“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將為完善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提供信息基礎,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信息支撐、監測預警和決策支持。”他説。

國家統計局將採取一系列的措施來保證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的數據質量,科學地設計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的編表制度、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的資料基礎,並將加強數據質量評估,通過現場核查、邏輯分析、數據校驗等方式,認真評估自然資源統計數據質量,對弄虛作假等違法違紀行為將依法嚴肅查處。

責任編輯: 張興華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