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婁底:綠色發展現“生態紅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9-20 07:40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走進湖南婁底市,濃郁的綠色隨處可見。藍天白雲下、青山綠水間,遠方來的遊客拿出手機、相機連連拍攝,對生態綠景讚不絕口。但在當地人記憶中,以前婁底的主色調是灰黑色:山頭因為採礦變得像“瘌痢頭”,污水讓部分河流顏色發黑、魚蝦絕跡,煙塵使天空顯得灰濛濛的。

    “灰頭土臉”變光鮮奪目,實現這樣的轉變並不容易。作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産業基地,婁底是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擁有千萬噸煤、千萬噸鋼、千萬噸水泥和百億千瓦時電的工業産能。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粗放的發展模式還帶來了空氣和重金屬污染、固廢垃圾堆放等一系列問題,遭遇“經濟發展不足,環境保護不住”的尷尬。

    婁底正視困難、直面問題。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近年來環境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社會發展也呈現勃勃生機。“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若毀綠水青山,寧棄金山銀山”成為共識,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亮堂。“青山常在柴不空”,綠色發展不僅使空氣和水變好了,也帶來了更多“生態紅利”。如今,婁底資源優勢向循環經濟優勢轉變,簡單粗放式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傳統産業高新化、新興産業規模化、特色産業集群化成效初顯。今年上半年,該市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3%、10.8%,高於經濟增速,讓更多人受益於良好的生態環境。

    為了減少污染源,婁底將淘汰落後産能作為節能減排的主要手段,並嚴把關口,近3年共否決高污染、高耗能項目40余個。婁底冷水江市的工業企業密度在湖南省各縣市中最高,銻産量佔全球的60%。當地幹部回憶稱,前些年有些山頭上分佈了近百家小型冶煉廠,“遠遠看去,空中黑煙滾滾,地表千瘡百孔”。近年來,通過環境綜合整治,已開採百年的不毛之地重新披上了綠裝。婁底市環保局局長劉時東介紹説,銻冶煉企業已全部配套建設了煙氣脫硫設施,所有非法建設的涉銻項目全部被取締。如今,在消化新增産業廢棄物的基礎上,銻冶煉渣、鋼渣、水渣、高爐渣、煤矸石、粉煤灰等原有廢棄物得到有效利用和綜合開發,效益反而比粗放經營時增長了5倍。

    婁底把改造提升傳統産業作為轉型升級的首要任務,不斷優化産業結構、延伸産業鏈條,幾大傳統支柱産業普遍採用了先進技術和工藝,總體上擺脫了原來“傻、大、黑、粗”的格局。在華菱安賽樂米塔爾汽車板有限公司,六七層樓高的廠房內排列著各種設備,頭戴白色安全帽的工人們在數百米的生産線上忙碌。據介紹,當地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技術改造後,傳統鋼鐵産業煥發出新優勢,吸引了全球鋼鐵巨頭米塔爾集團入股投資。該精深加工項目完成管理和工藝創新100多項,可為客戶提供更環保、更安全、更輕便的新型汽車鋼材,全部投産後預計將佔領中國輕型車輛用鋼市場約15%的份額。公司首席行政官愛德華告訴記者,公司有24名外籍員工,他們之所以選擇紮根婁底這個中部地區的地級市,“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汽車銷售市場正在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是因為當地生態環境和産業環境都很好。”

    近年來,當地實施“綠化婁底四年行動”和“城鄉環境整建四年行動”,圍繞“旅遊興市”戰略大力發展觀光遊、體驗遊、養生遊、運動休閒遊等旅遊新業態,保護好青山綠水帶來了生態旅遊財源。站在新化縣海拔上千米的紫鵲界山崖邊舉目四望,腳下500余級梯田層層疊疊,無邊綠浪向起伏的遠山綿延。紫鵲界梯田高處沒有山塘、水庫,全靠森林植被、土壤、田埂、基岩裂隙等天然儲水保水,被評為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和國家自然文化遺産“雙遺産”,引得遠近遊客紛至沓來。今年上半年,婁底共接待國內外旅遊者115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79億元。

    自然美景比比皆是,人文風光也欣欣向榮,為保護環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雙峰縣是湖湘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雙峰溪硯文化藝術研究所內,一款款製作精緻、意境優美的硯臺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湘軍水府溪硯工藝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錫忠告訴記者,當地正全力做出溪硯品牌,建設集生産、傳承保護、展示展演于一體的主題文化産業園。未來,雙峰縣還將努力打造耕讀文化園,使曾國藩故里成為5A級景區和海內外著名的文化旅遊目的地;深度打造蔡和森、蔡暢故居等紅色旅遊景點,做大做強紅色文化旅遊品牌。

    ……

    經過多年科學發展,秀美畫卷重新映入眼簾。據統計,2014年該市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7.72%,森林覆蓋率為50.21%,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4.5%,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與綠意盎然的環境相一致,城市的居住環境、市民的生活品質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城在林中、人在綠中”正成為現實。

    “我們尊重實際,不唯GDP,也不刻意去比名次、排位次。”婁底市委書記龔武生表示,必須矢志不渝地堅持轉型發展,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努力使産業結構變“輕”、發展模式變“綠”、經濟質量變“優”、生態環境變“美”。(記者 鄭波 劉麟 楊開新)

責任編輯: 陳旭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