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林暉、齊中熙)回望“十二五”之初的2011年,中國扶貧開發事業迎來多個銘刻歷史的時間節點: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正式發佈、扶貧標準大幅上調至人均年收入2300元……新時期扶貧攻堅的號角由此正式吹響。 4年多時間過去了,我國扶貧開發事業沿著既定目標不斷前進,數千萬人口脫離貧困夢魘,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年均減貧1000余萬扶貧成就舉世矚目 山東鄄城是歷史上的黃泛區,至今仍有20余萬人居住在黃河灘區內,貧困人口眾多。“近年來,我們把‘一村一品’作為縣裏扶貧開發的‘一號工程’,左營鄉的蔬菜、彭樓鎮的油用牡丹、董口鎮的金銀花、臨濮鎮的辣椒已經遠近聞名,成為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的好幫手。”鄄城縣委書記谷瑞靈説。 “十二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黨和政府把扶貧工作擺到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度、寬領域、多層次向前推進,全力補齊貧困地區發展短板。 ——財政投入不斷增加。從2011年到2015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從272億元增長到467.45億元,幾乎翻了一番。交通、水利、農業、國土等行業部門也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僅農村飲水安全一項,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就安排資金125億元。 ——基礎設施明顯改觀。要想富,先修路,“十二五”期間,交通運輸部投入到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建設的車購稅資金超過5500億元,佔全國的近50%。預計到2015年底,除西藏外的西部地區80%建制村有望通上瀝青(水泥)路。全國最後的無電人口僅剩青海玉樹、果洛高海拔地區的3.98萬人,年底前有望全部解決。 ——産業扶貧方興未艾。經濟林果、草食畜牧業、生豬、馬鈴薯等貧困地區傳統主導産業繼續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旅遊扶貧等新興扶貧模式落地生根,成為貧困群眾産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社會保障日益完善。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建立,全國農村5000余萬人納入低保保障範圍。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片區農村學生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補助生活費等“特惠”政策陸續實施,全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雲表示,從2011年到2014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1.22億人減少到7017萬人,累計減貧522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2.7%下降到7.2%。從今年趨勢來看,有望再完成減貧1000萬人的目標。 全面摸清貧困“家底”精準扶貧深入推進 7017萬——這是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4年底我國貧困人口數量。 8862萬——這是國務院扶貧辦建檔立卡的全國貧困人口數量。 兩個看似“矛盾”的數字,實際上反映出摸清貧困“家底”工作的艱巨複雜。在國家統計局通過抽樣調查測算出全國貧困人口數量後,必須把測算出的統計數字落實到具體的“人頭”上,在全國上下開展貧困識別工作,為精準扶貧打下堅實基礎。 從2013年到2014年,扶貧系統把建檔立卡工作列為“一號工程”,用了一整年的時間,全面摸清了全國貧困人口“家底”。全國共識別出貧困村12.8萬個,貧困人口8862萬,並錄入扶貧業務管理系統進行規範管理和動態調整。 要想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扶持對象精準”只是第一步。各地各部門根據“六個精準”的要求,深入推進精準扶貧戰略。 ——項目安排精準。各地扶貧項目審批權限下放到縣,以便於基層因地制宜確定項目,發揮項目帶動作用。 ——資金使用精準。中央有關部門出臺了改革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分配、使用、管理意見,簡化資金撥付流程,並把資金安排與減貧成效挂鉤,加大按扶貧成效分配資金的比重。 ——措施到戶精準。要求扶貧幹部為每個貧困戶謀劃好脫貧路子,有針對性地採取幫扶措施,確保項目資金真正用到貧困戶身上,防止“扶農不扶貧、富縣不富民”。 ——因村派人精準。各地選派作風過硬、熟悉基層的優秀幹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組織落實扶貧項目,幫助選準發展路子,並把任職考核結果作為評選先進、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 ——脫貧成效精準。有關部門深入研究制定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退出標準、程序和後續政策,對扶貧對象實行動態管理,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貧困縣和貧困人口全部退出。 扶貧機制深入變革減貧動能不斷凝聚 集“老、少、邊、山、窮”為一體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有貧困人口500多萬,是全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今年8月,廣西制定出臺《貧困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辦法》,取消了淩雲、樂業等8個貧困縣的GDP考核。 “今後我們將不再被GDP考核所束縛,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扶貧開發上,全力扶真貧、真扶貧。”廣西鳳山縣委書記廖錦成説。 長期以來,我國貧困縣考核也注重GDP指標,為爭取優惠政策,“哭窮爭戴貧困帽”的現象屢有發生。2014年,中辦國辦《關於創新機制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正式發佈,各地各部門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著力消除體制障礙,創新扶貧開發機制,減貧動能不斷凝聚。 ——國務院扶貧辦會同有關部門建立貧困縣約束機制、出臺貧困縣考核辦法,並研究制定貧困縣退出機制,以落實貧困縣主體責任,規範貧困縣行為。 ——貴州出臺相關政策,國家級重點貧困縣、貧困鄉“摘帽”後,不僅原有扶持政策不變,財政扶貧資金安排在總量上還以10%的增幅逐年遞增,“摘帽為榮”的價值取向正在形成。 ——甘肅出臺幹部“逢提必下”政策,擬提拔幹部必須先到基層鍛鍊,已提拔幹部如果缺乏基層工作經驗要到貧困地區“補課”,鼓勵優秀幹部到貧困地區建功立業。 …… 與此同時,各地不斷搭建合作平臺,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的熱情。從去年開始,我國將每年的10月17日定為“扶貧日”,並舉辦一系列宣傳活動,使扶貧濟困的春風拂遍全國,營造出人人願為、人人可為的扶貧氛圍。 展望“十三五”,我國將向絕對貧困發起最後衝擊,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奮力前進。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