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向“精準扶貧”發力 2020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16 13:19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石家莊10月16日電(記者 范世輝)嚴防貧困人口“輪流坐莊”;探索完善10項扶貧新模式和10項扶貧新機制;對62個貧困縣主要領導的考核中,減貧人口和農民增收的權重達到70%以上……作為京畿之地的河北省向“精準扶貧”發力,爭取到2020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據河北省扶貧辦介紹,目前,河北省共有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62個。其中,列入國家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縣22個、片區外國定重點縣23個、省定重點縣17個。全省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村7366個,佔全省行政村總數的15%。共有貧困人口485.5萬,佔鄉村人口總數的8.5%。

    “扶貧對象要精準,不能讓困難群眾‘被遺漏’,也不能搞‘輪流坐莊’。”河北省扶貧辦副主任郝巍吏説。據介紹,河北對扶貧對象的具體識別上提出“五看、五不錄、六優先”:看的是“住房、大件、勞力、産業、負擔”,不錄的是“有機動車、有新建住房、有城鎮商品房、有公職人員、有較大實體産業”,優先的是“有重病人、重度殘疾、在校學生、無壯勞力、住危房、重災戶”。

    記者近日隨國新辦組織的採訪團在河北臨城縣調查獲悉,按照國家統一的扶貧對象識別辦法,河北紮實開展建檔立卡工作,各個貧困縣均安排駐村工作隊,逐戶落實幫扶責任人。他們堅持針對性扶持,探索了一條“目標到年度、規劃到鄉村、扶持到項目、受益到農戶、責任到人頭”的精準扶貧新路子。

    “我們針對每個村、每個貧困戶、每個扶貧人口,紮實開展進村入戶調查,摸清貧困戶的數量和貧困度,找準貧困對象致貧原因,建檔立卡,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遊則遊。”臨城縣委書記宋向黨説。

    根據精準扶貧的基本要求,河北探索完善了特色農業扶貧、文化扶貧、旅遊扶貧、移民搬遷扶貧、家庭手工業扶貧、新能源扶貧、就業扶貧、科教扶貧、基礎設施扶貧、社會扶貧等10項扶貧新模式,在全省構建和推廣了“互聯網+扶貧”機制、股份合作機制、金融扶貧機制、財政資金放大機制、土地整理機制、産權交易抵押機制、對口幫扶機制、整村扶貧機制、生態扶貧機制、考核獎懲機制等10項扶貧新機制。

    記者調查獲悉,産業扶貧一直是河北的主攻方向。在臨城縣,河北綠嶺果業有限公司帶動農民脫貧致富頗受群眾好評。這家集優質薄皮核桃的産、研、深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産業鏈現代化農業企業,帶動全縣8個鄉鎮發展薄皮核桃種植15萬畝,人均增收2000多元,公司每年用工10萬餘人,工費1000多萬元。農民在打工掙錢的同時,還學到了管理養殖技術,增加了致富成本。

    “我們家就種了4畝多核桃,一畝差不多年收入6000元,綠嶺公司提供種苗,派人到家裏進行種植指導。”綠嶺公司講解員、黑城鄉魏村的趙東芳説。

    據介紹,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河北有三大扶貧主戰場:以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黑龍港流域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環首都扶貧攻堅示範區。為了在扶貧攻堅戰中取得勝利,河北對62個貧困縣實施單獨考核,對黨政領導班子和主要領導重點考核減貧人口和農民增收情況,考核權重佔到70%以上。同時,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對實績突出的62個貧困縣的黨政主要領導幹部予以提拔重用。河北省委省政府與張家口等9個有扶貧任務的設區市簽訂扶貧攻堅責任狀,對市級黨政領導班子及主要領導的扶貧工作考核權重提高到10%以上。

    嚴格的考核讓基層幹部有壓力,也有動力。“民不脫貧恥為官,”在向記者介紹臨城縣的扶貧工作時,宋向黨説。

    河北省扶貧辦提供的資料顯示,“十二五”以來,河北扶貧攻堅已取得顯著成效。2011年至2014年間,全省貧困縣農民人均收入由4621元提高到6839元,累計減少395萬貧困人口,全省貧困縣初步形成了縣有龍頭企業、鄉有特色産業、村有合作組織、戶有增收項目的新格局,貧困地區生産生活條件顯著改善。

    郝巍吏説:“下一步,河北將按照‘四個一批’的總要求,通過扶持生産和就業發展解決100萬戶、340萬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移民搬遷安置解決10.8萬戶、32.8萬居住偏遠、環境惡劣的貧困人口,通過低保政策兜底解決104萬戶、141萬無勞動能力的低保對象,通過醫療救助扶持42萬戶、72萬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貧困人口。”

    按照規劃,河北將爭取到2020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貧困人口減少到3%以下),貧困縣全部退出,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0%以上(即1萬元以上),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責任編輯: 于士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