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牢保障網絡共創幸福生活--回眸“十二五”系列述評之民生篇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21 10:30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 齊中熙、樊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十二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我國堅持以人為本,加大民生投入,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持續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織密保障之網

出了小區大門,就是公交站臺;白天買菜購物,過條馬路就是大型超市;晚上去小區北側的廣場散步鍛鍊……江蘇南通69歲的退休工人孫美英萬萬沒想到,住了半輩子棚戶區的她被拆遷安置在城區景色宜人的“錦安花園”。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已開工598萬套,基本建成506萬套,分別佔年度目標任務的80%和105%。2011年到2014年,全國已開工建設保障房3230萬套,越來越多的棚戶區居民實現了“出棚進樓”的夢想。

棚戶區改造只是民生保障持續改善的一個縮影。“十二五”前4年,世界經濟增長總體放緩、主要經濟體走勢分化,中國經濟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財政收入增幅放緩。然而,民生保障力度不減反增,保基本、兜底線、廣覆蓋,民生保障網不斷織密織牢。

老有所養,病有所醫。2014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分別達到3.66億人、4.77億人。實施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使1.43億老人受益。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三項基本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

截至今年8月,全國共有城市低保對象1768.5萬人,農村低保對象5005.6萬人,人均低保標準為城市428元/每月、農村2947元/每年,分別較2010年同期增長70.5%、109.9%。“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安排城鄉低保補助資金達4884.64億元。

“財政收入增速雖然有所下降,但不會影響民生方面的支出。我國將財政收入用於民生的比例提高到70%以上,持續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財政部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歐文漢表示。

中央黨校教授趙振華説,隨著改革不斷深入和“真金白銀”的投入,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廣大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一系列問題不斷得到解決,持續深化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夯實民生之本

金秋時節,新疆巴州金富特種紗業有限公司紡紗車間機器轟鳴,生産繁忙。25歲的女工穆開熱木·賽買提在車間來回走動,動作嫻熟地操作著每一台機器。

今年3月,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幫扶農村“80、90後”穩定就業為目標的“春雨行動”拉開帷幕。穆開熱木就是“春雨行動”以來首批進入企業就業的學員之一,和她一起實現就業夢想的還有上千人。

“就業是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壓艙石。解決好農村青年的就業問題,既是一項雪中送炭的民生工程,也是確保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根基工程。”巴州副州長烏音山説。

就業是民生之本。“十二五”期間我國就業發展目標為城鎮新增就業4500萬人,僅在前4年,2011年至2014年就已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119萬人,提前實現“十二五”目標。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星説,“十二五”期間,我國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就業的政策措施。如針對農民工的“春風行動”、針對大學生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大學生就業見習計劃”、針對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月”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十二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大力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就業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就業局勢保持基本穩定。”信長星説。

更為可喜的是,在簡政放權、商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帶動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情空前高漲,同時也進一步帶動了社會就業。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1065.5萬戶,註冊資本(金)20.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5.8%和40.9%。截至9月底,全國實有各類市場主體7511.3萬戶,是2010年底的6倍多;註冊資本(金)162.6萬億元,是2010年底的近3倍。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完成我國就業發展目標注入了強大的活力,進而推動了我國經濟穩定發展,成為‘十二五’就業中的突出亮點。”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認為。

共築幸福之基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人民幸福是衡量改革發展成效的標尺。“十二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把經濟增長建立在就業基礎穩定、收入同步增長的基礎上,不斷健全以公共服務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增投入、補短板、兜底線、織密網,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向著實現全面小康的戰略目標闊步前進。

——“十二五”前4年,我國不斷完善就業促進政策,推出創業引領計劃,城鄉就業人員增加到7.7億人,就業質量逐漸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5%,快於GDP增速,且收入差距逐漸縮小,居民家庭財産穩定增加;

——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1.22億人減少到7017萬人,累計減貧522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2.7%下降到7.2%,今年有望再完成減貧1000萬人的目標;

——教育事業優先發展,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例自2012年穩定在4%以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高,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規模日益擴大;

——醫藥衛生改革發展深入推進,全民醫保覆蓋面超過95%,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網絡逐步完善;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城鄉居民、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全覆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快速提高;

——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通過科學制定環保標準,嚴格把關環評審批,加大淘汰、化解落後産能力度,環境治理工作全面推進,環境質量有所改善;

——文化體育事業繁榮發展,公共文化、公共體育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指出,這些具體務實的舉措,都充分體現著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社會治理就是要讓人們過上好日子,好日子就是衣食豐足、幸福平安、和諧有序。

“黨中央始終堅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持續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一個民生顯著改善、人民富裕幸福的全面小康社會離我們越來越近。”周天勇説。

責任編輯: 張維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